
(1).古代称记载国史的史册。《文选·张协<七命>》:“生必耀华名於玉牒,殁则勒洪伐於金册。” 李周翰 注:“玉牒、金册,并国史也……谓生死必须垂名记功於史册,以示天下,传於后代也。” 宋 范仲淹 《上张侍郎启》:“恭惟留守侍郎,崇宣古道,茂冠人彝,濬雅量于玉渊,耀华勋于金册。”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七·泰山没字碑》:“史传封禪有金册石函,金泥玉检,此非其石函乎!”
(2).金箔制的册封诏书。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又有金册、玉册。玉册长六寸餘,宽约四寸,页厚二分,边刻龙文,面书‘敕封达6*赖剌麻玉册’……金册大小如之,亦十五页,而联其脑,如展书者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金册汉语 快速查询。
金册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核心含义:
指以黄金或金属制成的册书,是古代帝王用于册封、赏赐或记录重大事件的贵重文书载体。其材质象征至高权威,常见于分封诸侯、册立皇后、赏赐功臣等重大仪式中。例如:
《汉语大词典》释义:“金制的册书。古代用于封赠、册立等。”
宋元明清时期,金册是皇室册封诸侯王、藩属国首领的正式信物。如《元史》记载,元朝向高丽国王赐“金印虎符及金册”,确立其藩属地位。
明代宫廷用金册册立皇后、太子,如《明会典》载皇后册文“以金册金宝立为皇后”,体现礼制权威。
金册通常由多片长方形金箔串联而成,刻有册文并加盖玺印。现存实物如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同治帝皇后金册”,以满汉双语镌刻,每页长23厘米、宽9.3厘米,为研究古代典章制度的直接物证。
因材质贵重且代表皇权,“金册”一词衍生出“不可更改的法定文书”或“最高荣誉证明”的隐喻。如《清史稿》称勋臣“名垂金册”,喻其功绩载入史册永世流传。
参考来源:
“金册”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其解释综合了历史文献和不同来源的考证:
金册最初指代记录国家历史的官方文献,常用于彰显功绩或传承重要事件。例如《文选·张协<七命>》中提到“勒洪伐於金册”,即通过金册记载重大功勋,以传后世。这种用法体现了古代对历史记载的重视,常与“玉牒”并称,共同构成记录王朝兴衰的载体。
清代时期,金册被特指为以金箔制作的册封文书,主要用于皇室或宗教领袖的加封仪式。例如:
部分资料提到“金册”作为成语,比喻珍贵的事物(如家族谱系或重要文献),但这一用法较为少见,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圣武记》等清代史籍,或查阅汉典等权威辞书(来源:)。
白牒怑愌背反辨订厕篦城区憧憧垂耀翠蓝荡寒惮赫等务踮踵贰觞饭盂该广高岸深谷贡赋和风丽日堠馆黄颔蛇画塑活褥蛇火杂杂阶廊近水楼台先得月及时性吭气魁三气象僚仆鸬鷀陂论政路叟之忧梅花障渺漫名倡明朝民秀南郭处士牛马风暖碧缥李披膊趋时附势认死扣子茹荼上说天堂,下说苏杭生稼生育率石犀思想体系竦息孙儿搪拒逃秦田家妇晩雕衔鳞消暑小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