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绳索。 唐 贾岛 《戏赠友人》诗:“笔砚为轆轤,吟咏作縻綆。” 陈三立 《江行杂感》诗之一:“中宵鐙火辉,有涕如縻綆。”
“縻绠”是由“縻”与“绠”组成的复合词,属于古代汉语中的具体物象表达。从字源分析,“縻”本义为牛缰绳,《说文解字》释为“牛辔也”,引申为束缚、牵系之意;“绠”原指汲水用的绳索,《庄子·至乐》有“绠短者不可以汲深”之载,后泛指各类绳索。
二字连用最早见于唐代文献,指代系缚物体的绳索工具,如柳宗元《井铭》中“縻绠是维”即描述井绳的固定功能。宋代《太平御览》将其列为农具类目,印证其实际应用场景。在诗词创作中,“縻绠”常被赋予象征意义,如元代王恽《秋涧集》以“心为名利縻绠”比喻世俗欲望对人的束缚。
现代汉语中该词已属罕用词汇,主要出现在古籍研究领域。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将其列为二级词条,标注读音为“mí gěng”,释义强调其“兼具固定与限制功能的绳索”特性。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汉语大词典》则收录了该词在《周礼》注疏中的特殊用法,指特定礼仪场合使用的丝质系带。
“縻绠”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mí gěng,其基本含义为绳索。具体解析如下:
单字释义
组合词义
两字结合后,“縻绠”强调一种具有束缚或固定功能的绳索,可能用于拴系物体或牲畜,常见于古文语境。
使用场景
该词属于书面语,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出现在古典文献或特定方言中。例如:“以縻绠系舟,防其漂散。”(此为虚构例句,需结合具体文献验证。)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词的出处或例句,建议查阅《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或参考包含该词的古文篇章。
百日王朝白霜霜並立不相能耽玩电旌钓车恶癖風頭巾甘心高僧高邃贡彻国轨还籍害累鼾声宏窈化力圜墙毁废胡适胡越一家剑戟森森节乐记住客泪阬穽阑尾炎棱官两社零栗麟台监流洒流阴罗告茂功冥鸿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南阳三葛匉匐青绮慎徽售赇缞麤竖亥水沫鼠迹庶黎庶兄弟锁连宿儒鲐黄恬冲卫城五方狮子舞五缞崄澁嚣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