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五方狮子舞的意思、五方狮子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五方狮子舞的解释

唐 代的一种舞乐。《通典·乐六》:“太平乐,亦谓之五方狮子舞。狮子挚兽,出於西南夷、 天竺 师子 等国,缀毛为衣,象其俛仰驯狎之容,二人持绳拂为习弄之状,五师子各依其方色,百四十人,歌太平乐,舞抃以从之,服饰皆作崑崙象。”参阅《新唐书·礼乐志十一》。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五方狮子舞是中国古代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与礼仪性质的宫廷乐舞,盛行于唐代。其名称与表现形式均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宇宙观、方位崇拜及五行哲学思想。以下是基于汉语词典释义角度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五方狮子舞,亦称“太平乐”或“五方师子舞”,指由五头不同颜色的狮子(象征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配合乐曲表演的群舞。舞者披缀毛狮衣,扮作狮子跳跃俯仰,另有二人执拂尘引逗狮子,称为“狮子郎”。舞蹈通过狮子的动作与方位变化,表达驱邪纳福、天下太平的寓意。


二、文化象征与五行关联

  1. 五方对应五行

    五色狮子严格对应五行学说:

    • 青狮:东方,属木(代表春季、生机)
    • 赤狮:南方,属火(代表夏季、繁荣)
    • 黄狮:中央,属土(象征皇权、大地)
    • 白狮:西方,属金(代表秋季、肃杀)
    • 黑狮:北方,属水(代表冬季、蕴藏)

      这种设计融合了《周易》方位哲学与汉代谶纬思想,体现“天人合一”的秩序观。

  2. 礼仪功能

    唐代宫廷在“立部伎”乐舞中表演此舞(《旧唐书·音乐志》),用于元日庆典、接待外宾等重大场合,彰显国威与文化包容性。


三、历史文献记载


四、现代传承与学术研究

当代学者认为五方狮子舞是中华狮舞的源头之一,其仪式性、符号化特征对后世民间狮舞(如南狮、北狮)产生深远影响。部分唐代乐舞复原项目(如陕西仿唐乐舞团)尝试依据文献复现此舞,成为研究唐代乐舞文化的活态载体。


参考文献来源

  1. 《中国舞蹈大辞典》(文化艺术出版社)

    “五方狮子舞”词条释其形制、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

  2. 《唐代乐舞研究》(袁禾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三章详析五方狮子舞的礼仪功能与象征体系。

  3. 《全唐文》卷五百五十六·乐部

    收录唐代宫廷乐舞制度原文,可查证表演规制。

  4.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收录“狮舞(徐水舞狮)”等国家级非遗项目,溯源提及唐代五方狮子舞的影响。

(注:因平台限制未提供直接链接,建议通过权威数据库如“中国知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检索上述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五方狮子舞是中国唐代宫廷乐舞的一种,属于《太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和象征意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历史起源
    该舞起源于唐代,融合了西南夷(今中国西南地区)和天竺(古印度)的狮子文化。据《通典》《新唐书》记载,狮子被视为祥瑞之兽,舞蹈通过模仿狮子的动作表达对太平盛世的赞颂。

  2. 表演形式

    • 五方象征:五头狮子分别代表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对应青、赤、白、黑、黄五色,象征五行与疆域统一。
    • 规模宏大:由140人共同完成,包括2人操控一头狮子(持绳拂引导动作),另有歌队伴唱《太平乐》,舞者服饰模仿昆仑地区(泛指南亚、东南亚)风格。
  3. 文化内涵
    该舞不仅展现艺术性,更蕴含政治寓意,体现唐代“天朝上国”包容四夷的气度。后世也以“五方狮子舞”比喻多方协作,强调团队配合的重要性。

与普通狮子舞的区别:五方狮子舞是宫廷礼仪乐舞,注重仪式感与象征性;而民间狮子舞(如“文狮”“武狮”)侧重技巧与娱乐性(注:权威性较低,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浏览...

阿蛮捌哥半世宝殿波兰博映柴瓷承孙陈實遗盗蹴蹑澹淡多年放棹風飇冯冯翊翊杆子衮章槐棘黄菜化遂活钱儿湖湘金蝉计勌勤拘催峻坂均派开许客土老有所终厘捐忙人漫戾内逆捻舌篇条甓珠迫强麒麟笔厹犹起早挂晚麴神商借上刑韶运沙魇生身社师实度世绳水照云光暑月松柏后雕天台女同休等戚穨裂托产文光小八件斜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