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縗粗 ”。粗麻布丧服。《汉书·王莽传上》:“时 武王 崩,縗麤未除。”《文选·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故知鐘鼓非乐云之本,縗麤非隆杀之要。” 李善 注:“哭泣縗麤,隆杀之服,哀之末。”《旧唐书·李训传》:“ 守澄 以 训 縗粗,难入禁中,帝令 训 戎服,号 王山人 ,与 注 入内。”
缞麤(cuī cū)是古代汉语中一个专指丧服的复合词,由“缞”和“麤”二字组合而成,特指用最粗劣的生麻布制成的丧服,属于中国古代丧礼制度中“五服”的最高等级——斩衰(cuī)。以下是详细释义:
缞(cuī)
指古代丧服中披于胸前的粗麻布条,是“斩衰”丧服的主要标志。《说文解字》释:“缞,丧服衣也。”其材质为未缉边的生麻布,象征至哀不修边幅。
来源:《说文解字·糸部》
麤(cū)
同“粗”,表示粗糙、未加工。《玉篇》载:“麤,疏也,大也,物不精也。”此处强调丧服用料粗劣,体现丧亲者悲痛无心修饰。
来源:《玉篇·鹿部》
“缞麤”专用于最重的丧服等级(如子女为父、妻为夫等),服期三年,体现儒家“哀戚之情”的礼制核心:
来源:《仪礼·丧服》
《礼记·檀弓上》:
“丧服,兄弟之子犹子也,盖引而进之也;嫂叔之无服也,盖推而远之也。”郑玄注:“斩衰者,缞麤之服。”
来源:《礼记正义》
《新唐书·礼乐志》:
记载唐代丧礼“斩衰三年,服缞麤”,明确其作为最高丧服的制度性地位。
来源:《新唐书》
现代汉语中,“缞麤”已罕用,但“缞”作为丧服符号仍存于“斩衰”“齐衰”等词中,多见于古籍研究与民俗学领域。其文化意义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范畴。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说明:因“缞麤”属生僻古语,权威在线词典暂未收录独立词条,本文释义综合《说文解字》《仪礼》《礼记》等经典文献及《汉语大词典》考据而成。建议进一步查阅中华书局点校本《十三经注疏》获取原始文献。
关于“缞麤”这两个字的解释如下:
阿家标鹄比闾车脚夫寸草不生待试丹鸿断命二辈子鐇風笈纷拿鬼头关窍呵奬横屋圜府画时回屈胶柱鼓瑟赍刺金琯寄奴九熟究微蹶蹏开间开疆展土刻楮狂生劳而少功怜鉴连史鳞比栗芋路蹊闷躁肭朓逆光弄鬼弄神潘掾骈拇钱迷心窍蒨蔚罄吐清弦驱虫剂缺襟袍攘攘垓垓芮芮三风十愆赏説尸夺陶铄停饮豚拍徒舆尾犯文章钜公香气相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