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化之力。 宋 王明清 《挥麈后录》卷二:“真天造地设,神谋化力,非人所能为者。”
“化力”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造化之力”,即自然或宇宙中蕴含的创造与变化的力量。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解析:
“化力”是一个具有古典色彩的词汇,其核心指向自然或宇宙的创造力量,常见于文学、哲学语境。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现代用例,可参考《挥麈后录》及语言学词典。
《化力》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表示一种能够使人或物发生变化、产生力量的过程或作用。
《化力》的拆分部首是“⺶”和“勹”,其中“⺶”为左边的部首,表示石头,也是可以用手指头形状表示,而“勹”为右边的部首,表示包裹,包起来的意思。
《化力》的总笔画数为5画。其中“⺶”为3画,“勹”为2画。
《化力》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发展。其中,“⺶”用于表示石头的意义,而“勹”则传达了包裹和围绕的概念。化是指石头或物质的变化,力则代表能量、力量的产生。
《化力》的繁体字为「化力」。
在古代,对于《化力》这个词,写法可能有所不同。而在现代汉字的标准写法中,已经统一为「化力」。
1. 他通过不懈努力将自身“化力”为一名优秀的演员。
2. 这种新技术可以将太阳能光线“化力”为电能。
3. 坚持锻炼可以让身体更加健康,增加体质的“化力”。
一些与《化力》相关的组词有:
1. 化学:研究物质的转化、变化;
2. 使力:培养力量;
3. 发力:使力量发挥。
与《化力》意思相近的词汇有:
1. 转化:物质或状态的改变;
2. 发生:产生、出现;
3. 产生:形成、制造。
《化力》的反义词包括:
1. 固化:使物质变得坚固、不可改变;
2. 停滞:不发展、不变化;
3. 死气沉沉:毫无生气。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