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年;少年。《隋书·高祖纪上》:“及天崩地坼,先帝升遐,朕以眇年,奄经荼毒,亲受顾命,保乂皇家。”
“眇年”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指代人的幼年或少年时期,常见于历史文献或正式语境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眇”本义为微小、低微,引申为年幼、年少;“年”指年龄或时期。组合后“眇年”指幼年或少年阶段,强调年龄尚小、未成熟的状态。
文献例证
在《隋书·高祖纪上》中记载:“朕以眇年,奄经荼毒,亲受顾命,保乂皇家。”此处的“眇年”指隋文帝杨坚自称年少继位,经历变故后承担重任的情景,印证了该词用于描述帝王或重要人物的早年经历。
相关词汇对比
需注意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属于生僻古语,常见于研究古典文献或特定历史语境中。若需表达类似含义,可选用“幼年”“少年”等现代词汇替代。
眇年(miǎo nián)是一个汉字词语,由左右两个部首组成。左边的部首是目(mù),右边的部首是年(nián),它们分别表示眼睛和年份。
这个词的笔画数为15画,其中目部部首3画,年部部首6画,剩余的6画代表其他部分。
眇年一词来源于古代文献《庄子·逍遥游》,原文是“绿竹之曰曰:儿骨乎!不知年之固,而必自难乎?”后来演变成了现代汉语的“眇年”,用以形容时间的短暂、转瞬即逝。
在繁体字中,眇年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古代汉字写法中,眇年的目部常多一点,与现代稍有不同。
一些例句可以用来进一步理解眇年的意义:
1. 这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快,真是眇年易过。
2. 人生苦短,匆匆的眇年里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
眇年的组词:眇年易过、眇年难现、眇年好景、眇年快月。
眇年的近义词有:顷刻、片刻、转瞬。
眇年的反义词有:漫长、持久、长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