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畔的意思、外畔的详细解释
外畔的解释
(1).周围的边沿。《诗·豳风·七月》“九月筑场圃” 唐 孔颖达 疏:“樊圃谓之园,然则园者,外畔藩篱之名。”
(2).反叛;背叛。畔,叛。《后汉书·朱浮传》:“匹夫媵母尚能致命一餐,岂有身带三綬,职典大邦,而不顾恩义,生心外畔者乎?”
词语分解
- 外的解释 外 à 与“内”、“里”相对:外边。外因。里应(宯 )外合。外行(俷 )。 不是自己这方面的:外国。外路(同“外地”)。外族。外省。外星人。 指“外国”:外域。外宾。外商。 称母亲、姐妹或女儿方面的亲
- 畔的解释 畔 à 田地的界限。 边:河畔。湖畔。桥畔。耳畔。枕畔。 〔畔援〕横暴,跋扈,如“帝谓文王,无然畔畔。”亦称“畔换”、“叛换”。 古同“叛”。 笔画数:; 部首:田;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外畔”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及用法:
一、基本解释
-
周围的边沿
- 释义:指某物外围的边界或边缘地带,强调与中心区域的相对位置。
- 出处:唐代孔颖达在《诗经·豳风·七月》的注解中提到“樊圃谓之园,然则园者,外畔藩篱之名”,此处“外畔”指园圃的边界。
- 示例:如“外畔藩篱”形容用篱笆围成的外围区域。
-
反叛;背叛
- 释义:通“叛”,表示背离原有立场或效忠对象。
- 出处:《后汉书·朱浮传》中记载“生心外畔者乎”,即用此义。
- 示例:多用于描述臣子背叛君主或下属背离上级的行为。
二、使用场景
- 地理或空间描述:如描述田地的边缘、建筑的边界等(如“河畔”“田畔”的延伸用法)。
- 社会隐喻:可比喻处于社会边缘或被主流排斥的状态,如“外畔之人”指被边缘化的群体。
- 历史文献:常见于古籍中表达背叛行为,需结合语境理解。
三、补充说明
- 词源:由“外”(外部)和“畔”(边界/背叛)组合而成,兼具空间与抽象含义。
- 注意:现代汉语中“外畔”使用较少,多出现在古文或特定语境中,需根据上下文区分具体含义。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后汉书》等古籍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二
<外畔>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外(wài)和畔(pàn)。其中,<外>是由两个部首组成:一点水(氵)和人(亻),它的笔画数为5画;<畔>是由草字头(艹)和半(丿)组成,它的笔画数为8画。
<外畔>这个词来源于《诗经·秦风·外婼》:“驾我旁之外畔。”在这篇古诗中,<外畔>用来形容一种地理位置,表示村庄或田地的外侧、边际之意。它的繁体字写作「外畔」,与简体字形式相同。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外>的古字形式为「」,谓是双手张开的形象,象征着外部、外界。而<畔>的古字形式为「」,是以草字头为底部,上面则有许多地名和古代人名都是以这个部首为基本构造。
以下是一些使用<外畔>的例句:
1. 他们漫步在湖畔,享受着宁静的景色。
2. 农田的外畔长满了鲜花和青草。
3. 看着窗外的河畔,我感受到了宁静和安宁。
一些与<外畔>相关的组词包括:
1. 畔田:指位于田地边缘的地块。
2. 外景:指位于室外的景色或背景。
3. 湖畔:指湖边的地方。
与<外畔>近义的词语有:外侧、边缘、邻近等。
与<外畔>相反义的词语有:内侧、中心、核心等。
总结起来,<外畔>这个词语源自古代古籍,以形容诗人眼中的美丽场景,特指村庄、田地的外侧。通过拆分部首和笔画可以更好地理解汉字的形成和意义。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