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贤使能的意思、举贤使能的详细解释
举贤使能的解释
举:推荐,选拔。举荐贤者,任用能人。
词语分解
- 举的解释 举 (舉) ǔ 向上抬,向上托:举头。举手。举重。举棋不定。 动作行为:举止。轻而易举。 发起,兴办:举义。举办。创举。 提出:举要。举例。 推选,推荐:推举。荐举。 全:举国。举世。举家。 古代指科
- 使能的解释 .任用有才能者。《周礼·天官·大宰》:“﹝大宰﹞以八统詔王驭万民……三曰进贤,四曰使能。” 贾公彦 疏:“四曰使能者,下有技能君民共举任之。” 汉 刘向 《说苑·君道》:“昔者 虞舜 左 禹 、右
专业解析
"举贤使能"是汉语中源自先秦典籍的固定短语,其核心含义指选拔并任用德才兼备的人才。该成语由"举贤"与"使能"两个动宾结构并列组成:
- 举贤:"举"意为推举、选拔,《说文解字》释为"对扬也",《汉语大词典》记载其引申义为"推荐人才";"贤"指品德高尚且才能出众者,《礼记·礼运》郑玄注"贤者,有德行者"。
- 使能:"使"作任用解,《论语·学而》"使民以时"即此用法;"能"指具备实际才干者,《荀子·王制》明确提出"无能不官"的用人准则。
该成语最早见于《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后经《左传》《吕氏春秋》等典籍发展,至《资治通鉴》形成成熟表述。在当代语境中,既用于描述古代察举制度,亦适用于现代组织管理中"选贤任能"的用人原则,如《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将其定义为"选拔并任用有德有才的人"。
历史文献佐证:
- 《左传·襄公九年》载晋国"举不失选,官不易方"的用人实践
- 《墨子·尚贤》系统论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的治理思想
- 汉代王符《潜夫论·思贤》强调"治世有爱人之术,莫如举贤而任能"
网络扩展解释
“举贤使能”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常用于强调选拔人才的重要性。以下为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指推举有德行的人,任用有才能的人,使其充分发挥能力为国家或社会服务。核心在于“贤”与“能”的结合,即德才兼备的选拔标准。
词语结构分析
- 举:推举、选拔。
- 贤:指品德高尚、有德行的人。
- 使能:任用并发挥其才能。
该成语强调“德行为先,能力并行”的人才观。
出处与历史背景
- 最早记载:出自《礼记·大传》,“三曰举贤,四曰使能”,意为治理国家的关键步骤之一是选拔贤才和任用能人。
- 典故延伸:古人认为,执政者需通过“举贤使能”实现有效治理,如《三国演义》中孙权被赞“举贤任能,保江东安宁”。
应用与意义
- 古代政治:是选拔官员的重要原则,如科举制度中兼顾德行与能力的考核。
- 现代启示:适用于企业或组织管理,强调人才选拔需兼顾品德与专业能力。
近义词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成语的典故或使用场景,可参考《礼记》原文或《三国演义》相关章节。
别人正在浏览...
鹌鹑餶飿儿盎溢包牺氏把蟹悲恨本银簸土扬沙不干不凈参稽电闪雷鸣条狼底色焚膏继晷奉衣巾分题害咎还年汉简横力花话火齐汤赍贡金鳷开绪课农苛止宽洪苦工枯裂良民吏猎囊龙门魅乡命快磨壠驽驘披剔琼玑秋秋认股筛锣擂鼓石楠守邦熟烂述载廷理推三宕四涒汉外流河亡簪涴演蜗涎沃州人乌面鹄形巫女五是无智象驭心烦虑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