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言履历表。 宋 范仲淹 《与韩魏公书》:“其子得殿侍左班,养母未得,此中又无指使闕,曾申脚色状来,今上呈。如有指使、安排处,乞留意。” 宋 魏泰 《临汉隐居诗话》:“ 源 ( 葛源 )欲为 铸 ( 张铸 )发举状,移牒令 铸 供歷任脚色状。”参见“ 脚色 ”。
“脚色状”是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宋代文献中,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脚色状指古代官员或求职者提交的履历表,类似现代的简历。内容涵盖个人姓名、年龄、籍贯、家庭背景(如三代亲属信息)、任职经历等基本信息。
宋代官方文书
根据宋代范仲淹《与韩魏公书》和魏泰《临汉隐居诗话》记载,脚色状是求职或任职时必需提交的档案文件,用于证明身份和资格。例如,范仲淹提到“曾申脚色状来,今上呈”,说明其子为谋职需递交此文件。
演变关联
古代“脚色”原指个人履历,后因戏曲文化发展,逐渐衍生出“角色”一词,代指戏剧中的人物身份。
“脚色状”是宋代官僚体系中重要的身份凭证,兼具实用性和规范性,反映了古代人事管理的制度特点。现代“履历”一词可视为其演变结果。
如需查看更多文献细节,可参考、、的原始出处。
《脚色状》是一个由三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其中,“脚”指的是人的下肢,用于支撑身体、行走和站立;“色”表示颜色、气色、情绪等;“状”意为状态或情况。因此,整个词语可以解释为一个人的脚部状态、颜色或情绪的表现。
《脚色状》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它表示肉类,通常出现在与人体有关的汉字中。
根据《康熙字典》的笔画顺序,汉字“脚”共有十个笔画,“色”共有六个笔画,“状”共有七个笔画。
《脚色状》这个词的来源比较普遍,没有一个确切的出处。它是由普通话中的常用词汇组合而成的,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脚部状态、颜色或情绪。
在繁体中,“脚色状”这个词的写法与简体中相同,没有明显的差异。
根据古代汉字的写法,汉字“脚”在古时的写法为“⺼由夂”;“色”在古时的写法为“巴从”;“状”在古时的写法为“牛爪又”或“爪牛又”。这些写法在现代汉字中不再使用。
1. 他的脸色很差,看起来有些脚色状。
2. 她一见到他,脸上的脚色状立刻变得兴奋起来。
3. 这张照片的色彩非常鲜艳,让人的脚色状也变得愉快。
1. 应脚状 - 表示情绪、状态等受到外界因素刺激而改变。
2. 形迹可疑 - 表示行为、姿态或气色等让人感到不寻常或可疑。
1. 颜色
2. 神色
3. 气色
1. 平静
2. 正常
3. 无色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