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主的意思、逼主的详细解释
逼主的解释
威胁人主。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刘先主志》:“殿下以 曹操 父子逼主篡位,故乃羈旅万里,纠合士众,将以讨贼。”《宋书·恩倖传论》:“外无逼主之嫌,内有专用之功。”
词语分解
- 逼的解释 逼 ī 强迫,威胁:逼迫。逼促。逼命。逼使。逼问。逼租。逼债。 切近:逼近。逼真。逼视。逼肖(刼 )(很相似)。 狭窄:逼仄。逼侧。逼狭。 笔画数:; 部首:辶; 笔顺编号:
- 主的解释 主 ǔ 权力或财物的所有者,家庭的首脑:主人。物主。失主(失掉财物的人)。当家作主。 旧时臣子称君王,下级称上级,仆人称家主:君主。主上。 对事物的意见或认为应当如何处理,决定:主张。主见。主意。主义
专业解析
"逼主"为汉语历史词汇,其核心含义指臣子或权臣以武力、权谋胁迫君主,常见于古代政治语境。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该词由"逼迫"与"君主"复合构成,包含两层语义特征:
-
权力僭越
指臣属通过掌控兵权或朝政架空君主权威,如《后汉书》记载的"权臣逼主"现象。典型案例如东汉末年董卓"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僭越行为。
-
伦理悖逆
承载儒家"君君臣臣"的纲常观念,《春秋繁露》强调"臣逼君,逆天道"。明代《大学衍义补》将此类行为列为"十恶不赦"之罪,体现封建法制对君臣秩序的维护。
词汇演变呈现三个阶段:
- 先秦典籍多作动词短语"逼其主"
- 《三国志》始见复合词用法
- 唐宋文献固定为政治术语
近现代语言学家王力在《古代汉语》中指出,该词具有"动态压迫性"与"静态控制性"双重语义场,既含逼迫过程又指已成事实的操控状态。
网络扩展解释
“逼主”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威胁君主或主人,常见于历史文献或特定语境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 词义构成:由“逼”(逼迫、威胁)和“主”(君主、主人)组成,字面意为“对统治者施加压力或威胁”。
- 核心定义:指通过强制手段限制或压迫君主/主人的权力,使其无法自主决策。
2.历史用例
- 晋代常璩《华阳国志》提到曹操“逼主篡位”,描述其胁迫汉献帝的行为。
- 《宋书·恩倖传论》中强调“外无逼主之嫌”,指权臣未对君主构成威胁。
3.使用场景
- 权力斗争:多用于描述权臣、将领等对君主的威胁,如历史上的篡位事件。
- 广义延伸:也可比喻强势个体或组织对弱势方的过度控制,如家庭、职场中的压迫关系。
4.相关辨析
- 与“欺主”区别:“欺主”侧重欺骗君主,而“逼主”更强调直接胁迫。
- 现代使用:当代语境中较少见,多用于历史研究或文学作品中。
5.权威来源
- 汉典和查字典均收录该词,定义为“威胁人主”,印证其规范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体案例,可参考《华阳国志》《宋书》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安徽安暇百折不移报仇簸逻回长班稠浊疮疡搭落典计盯防动量烦富繁扰矾山水钩贯骇乱酣卧浩慨狠赳赳画柙犍槌椒房结驷列骑解卸经体赞元迥场季友伯兄克责空弮蜡弹莱田嶚剌灵派流水沦昧马马虎虎弥缝凝定女真文盘坫僻安皮室军青藜学士全优取舍两难桑蠋杀礼煽虐山寺少安毋躁帑府特别提款权田场填阏顽躯文殊文緖骁卫西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