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 秽貉 。《汉书·食货志》:“ 彭吴 穿 秽貊 、 朝鲜 ,置 沧海郡 ,则 燕 齐 之间,靡然发动。” 晋 张华 《博物志·逸文》:“ 秽貊国 ,南与 辰韩 ,北与 句丽 、 沃沮 接。”
“秽貊”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解释,需根据发音和上下文区分:
作为成语(huì fú)
指言行不端正、品行恶劣的人,由“秽”(肮脏、不正派)和“貊”(丑陋、丑恶)组成,形容道德败坏者。常见于文学批评或道德评价场景。
作为历史族群名称(huì mò)
古代中国东北部的少数民族,与朝鲜半岛的辰韩、句丽等接壤。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期曾设沧海郡管辖该地区,晋代《博物志》也提到其地理位置。
注意:
《秽貊》是指一个人长得丑陋、污秽不堪的形象。在现代汉语中,多用于形容一个人外貌丑陋、令人厌恶。
《秽貊》的部首是穴(xué),具体来说是穴的右部。它由12个笔画组成。
《秽貊》是由两个汉字组合而成的词语。其中,《秽》意为污秽、不洁,《貊》意为丑陋、骇人听闻。两个字结合起来形容一个人外貌丑陋、令人厌恶。
《秽貊》的繁体字为「穢貊」。
在古代,汉字的形态和书写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秽》的古代写法为「穢」,《貊》的古代写法为「貊」。可以看出,在古代的写法中,字形较为简单,没有现代汉字那样的复杂结构。
1. 他那张秽貊的脸让人望而却步。
2. 她的穿着简直是一副秽貊,全然没有品味。
3. 这个小偷的脸上写满了秽貊的痕迹。
1. 组词:秽浊、貊貊、丑陋。
2. 近义词:污秽、猥亵。
3. 反义词:美貌、清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