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清露。 三国 魏 曹植 《五游》诗:“带我琼瑶佩,漱我沆瀣浆。”
(2).指一种清凉饮料。 宋 林洪 《山家清供·沆瀣浆》:“ 张一斋 饮客,酒酣,簿书 何君 时峰 出沆瀣浆一瓢,与客分饮,不觉酒容为之洒然。问法,谓得之禁苑,止用甘蔗、萝菔各切方块以水烂煮而已。”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偏安佚豫》:“后苑进沆瀣浆,雪浸白酒,上起奏曰:‘此物恐不宜多吃。’太上曰:‘不妨,反觉爽快。’”
“沆瀣浆”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沆瀣浆”拼音为hàng xiè jiāng,包含两层核心含义:
清露的文学意象
最早见于三国时期曹植《五游》诗:“带我琼瑶佩,漱我沆瀣浆”,以“沆瀣浆”比喻高洁的露水。
饮料的配方与用途
宋代林洪《山家清供》记载,沆瀣浆以甘蔗、萝卜(萝菔)切块煮烂制成,用于酒宴后解酒提神。明代《西湖游览志馀》提到宫廷饮用此浆消暑。
现代语境中,“沆瀣浆”多作为古语词出现,常见于文学或历史讨论,偶用于描述传统饮品文化。
需注意与“沆瀣一气”(比喻臭味相投)区分,二者虽含“沆瀣”但语义迥异。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山家清供》等古籍原文。
《沆瀣浆》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形容言辞、行为虚伪、不可信任。通常用来指代一些言谈举止不端、言而无信的人。
拆分部首和笔画《沆瀣浆》的拆分部首和笔画为:
部首:水(氵)
笔画:23画
来源《沆瀣浆》源自于《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典故。当时项羽派刘邦去宴请魏咎,魏咎来到后,追问饭菜的名称,宴席主人却糊口乱应,说的是“沆瀣二字”的菜名。魏咎察觉到这是项羽故意让他难堪,于是愤怒离去。
繁体在繁体中,沆瀣浆的写法是「沆瀣槳」。
古时候汉字写法古代汉字写法中,沆瀣浆的写法是「沆瀣」,后来加上了「浆」字。古时的写法可能与现代略有不同。
例句他的言谈举止完全是沆瀣浆,不可信任。
组词沆瀣浆酒、沆瀣浆言、沆瀣楗瓦、沆瀣一气。
近义词言过其实、言不由衷、巧言令色、虚伪、谄媚、奉承。
反义词真诚、坦率、可信任。
阿迦炉香黯晦消沉犦牛趵突才敏剗刮趁搭宠行醇确单方大神农架得到法政風雲氣诟噪广大光隆归运豪乱河阳桥换脑筋还元返本匠衙艰苦奋斗假摄借资矜诞尽世里鸡鹜争食开延酪素烈汉例会领牧柳桥狞悍拟态杻械乔陟清瘦旗人饶有兴趣少友慑栗私徒踏芳摊点跳指日停薪桐江枉物难消雾廓无明火仙人观鲜整小德出入笑溶溶小先生笑谑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