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使心志平和。语出 汉 荀悦 《申鉴·杂言上》:“君子食和羹以平其气,听和声以平其志。” 汉 徐干 《中论·艺纪》:“射以平志,御以和心。” 宋 宋祁 《右史院蒲桃赋》:“玩之可使蠲烦,食之足以平志。”
(2).平乱之志。 唐 李翱 《平原郡王柏公碑》:“ 安禄山 陷东郡, 获嘉 守县印不去,为贼将所害。公既免丧,怀平志,乃学击剑。”
平志,汉语复合词,由"平"与"志"构成,其核心含义可从两个维度解析:
一、心理状态层面 指消除主观偏执,保持心境平和。《汉语大词典》释为"平和心志",强调通过调节心理达到不偏不倚的状态。此义可追溯至《后汉书·蔡邕传》"平志委命,唯圣人为能达之",体现古代士人追求的心理修养境界。
二、志向抱负层面 表示平稳中志向取向。《古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使心志平和,不存奢望"(中华书局,1998年版),如《潜夫论·慎微》"平志行善,愈为之而愈得福"的用例,展现儒家倡导的中庸之道在志向层面的实践要求。
该词的语义演变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中"致中和"的哲学思想,既包含心理调适的方法论,也蕴含立身处世的价值观。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归类为书面语用词,在现代语境中多用于文学创作与学术论述。
“平志”是一个汉语词语,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如果需要更深入的文献例证或现代用法分析,可以参考《申鉴》《中论》等古籍,或查阅权威词典。
爱遇波光粼粼不君裁椷抄掠脆绷单恋打中火掉点儿風動腹诽溉田贡琛光景含怀韩陵石寒英河壖华裔挥戈退日伙贼家谕户晓精猛惊天禁山靳侮拒命罝维靠垫客套语空中结构款字劳役流祉漏水梦像民雠名榜牌尾贫空千丈钦罚趣尚任免骚子色厉胆薄折床桃杏腮天际真人条贯提参投靠退衙罔两温树遐尔显贲遐扬协相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