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门状的意思、门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门状的解释

(1).犹拜帖。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九:“古之製字卷纸题名姓,号曰名纸。 大中 年, 薛保逊 为举场头角,人皆体傚,方作门状。”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名刺门状》:“古者未有纸,削竹木以书姓名,故谓之刺。后以纸书,故谓之名纸。 唐 李德裕 为相贵盛,人务加礼,改具衔候起居之状,谓之门状。”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八:“ 唐 宋 启事用门状,即今士大夫彼此拜謁之名刺也。”

(2).张帖或挂在大门上的讣告。《天雨花》第三回:“只见纸幡门状高高贴,人人都带白头巾。原来舅爷十一月身故,目今正在七中存。”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门状是古代中国特有的文书形式,指用于呈递官府或显贵的正式书面陈述,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四方面阐释:

一、基本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记载,门状指"唐宋时下属进谒上司时所呈递的帖子"(来源:商务印书馆《汉语大词典》2002年版),具有身份验证与礼节传达双重功能。该文书需包含具状人姓名、籍贯、官职等基本信息,并按照特定格式书写。

二、历史演变 《中国文书发展史》指出,门状制度成型于唐代(618-907),鼎盛于宋代(960-1279),至明清时期逐渐被"名刺""拜帖"等替代。宋代《梦溪笔谈》特别记载了当时门状需用"黄纸朱书"的规制要求,体现等级制度的严格性。

三、应用场景 根据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官制研究》,门状主要应用于三种场合:地方官员进京述职、士人求见朝廷重臣、科举考生拜会主考官。南宋《武林旧事》详细描述了临安府官员使用门状进行日常政务往来的具体流程。

四、近义辨析 《古汉语词汇学》强调需注意与"名刺""谒帖"的区别:门状侧重官方事务,需钤盖官印;名刺多为私人交往使用;谒帖则常见于文人雅集等半正式场合。这种差异在明代《宛署杂记》中有明确记载。

五、语法结构 从语言学研究角度,《汉语语法史》分析其固定格式包含:起首语("具状人某某")+正文(陈述事由)+结尾("谨状")+日期,这种结构影响了后世公文写作范式。

网络扩展解释

“门状”是一个具有历史色彩的词语,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1.古代拜帖(交际礼仪)

指唐宋时期用于拜谒或交际的名帖,类似现代名片。其内容较正式,需通过上级“刺引”批准后才能使用。据记载,这一用法始于唐武宗时期宰相李德裕。宋代进一步发展,门状需详细书写官职、问候语,成为下属求见上司的重要凭证。

2.大门上的讣告

指张贴或悬挂于大门处用于告知丧事的文书,常见于古代礼仪场景。例如《天雨花》等文献中提到的“纸幡门状”即为此类用法。


补充说明

现代使用较少,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如需更详细考证,可参考《资暇集》《北梦琐言》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八寸三分帽子话白兰地板干保价信逼剥臂鞴博物君子布展参秽触衣大辰得岁短气飞沙扬砾风缊弗齿附会穿凿高文典册裹革过天何限华封画状乎号火地讲若画一锦笺絶艺跨有魁长狼抢缧缧恋恨林戈遛腿历象论堂眇岁泥儿泥弓俳丽千里之志愆仪碁布星罗倾朝羣鹿僿野上下和合圣人出神领什末受暑守祀顺女颓天卫跸瓮尽杯乾文官花翔庳先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