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緜蛮”。
“绵蛮”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其解释需结合语境及文献来源:
《诗经》中的本义
源自《诗经·小雅·绵蛮》,原指小鸟的形态或鸣叫声。诗中“绵蛮黄鸟,止于丘阿”一句,毛传注为“小鸟貌”,朱熹则解释为“鸟声”,后世多沿用这两种说法()。例如,古诗文网将其译为“咭咭呱呱”,模拟鸟鸣声()。
引申义:柔弱无力
现代汉语中,“绵蛮”可形容柔软、缺乏韧性或力量的状态,常用于描述人或事物的脆弱性,如“绵软无力”()。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选择释义,古籍引用时可优先参考《诗经》及相关权威注解。
《绵蛮》是一个古代汉语词语,通常用来形容某件事物柔软细薄、柔韧而顺滑,也可形容某个人性格温和、脾气柔顺。
《绵蛮》一词由两个部首组成:绵和蛮。
绵的部首是纟,它的笔画数为6。
蛮的部首是虍,它的笔画数为7。
《绵蛮》的来源可追溯到《诗经·王风·四月》:“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这里的“绵绵”即指某物的细薄柔软。
《绵蛮》的繁体写作「綿蠻」。
在古代,「绵蛮」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可以写作「綿蠻」、「綿旄」或「綿慢」等。
1. 裙子的面料很绵蛮,摸起来非常舒服。
2. 她的性格绵蛮,从不与别人争吵。
绵旗、绵软、绵弱、蛮不讲理、蛮横无理。
柔软、细腻、温柔、温和。
坚硬、粗糙、粗暴、蛮横。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