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香逕 ”。1.花间小路,或指落花满地的小径。 唐 戴叔伦 《游少林寺》诗:“石龕苔蘚积,香径白云深。” 宋 晏殊 《浣溪沙》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2). 苏州 胜迹 采香径 的省称。 采香径 为 香山 旁的小溪, 春秋 时 吴王 种香于 香山 ,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 唐 白居易 《题灵岩寺》诗:“ 娃宫 屐廊 寻已倾, 砚池 香径 又欲平。” 宋 柳永 《双声子》词:“ 夫差 旧国, 香径 没、徒有荒丘。” 元 张翥 《忆姑苏》诗:“臺上麋游 香逕 冷,陵头虎去 剑池 荒。” 清 吴伟业 《圆圆曲》:“ 香逕 尘生乌自啼, 屧廊 人去苔空緑。”
“香径”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香径”字面意为飘散香气的小路,通常指花丛间或落花铺就的幽雅小径,常用来比喻清幽、雅致的环境。例如晏殊《浣溪沙》中“小园香径独徘徊”,描绘了落花满径、芬芳萦绕的意境。
“香径”也特指苏州名胜“采香径”的简称。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香山种植香料,并命美人泛舟溪上采香,这条溪流因此得名“采香径”。后世诗词中常以此典故暗喻历史变迁与繁华消逝,如柳永《双声子》中“香径没、徒有荒丘”。
在文学作品中,“香径”多用于营造以下意境:
部分文献中,“香径”也泛指寺庙或园林中的清幽小径,如“石龛苔藓积,香径白云深”(戴叔伦)。
“香径”既是具象的自然景观描述,又承载了历史典故与文学象征,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丰富意蕴。
《香径》是一个合成词,由两个部分组合而成。其中,「香」指的是散发香气的物质,「径」则指的是狭长的小道。因此,「香径」的意思是指散发着香气的小道或者小路。
「香径」这个词的部首是「香」。它由9个笔画组成。
「香径」一词源自中国的文化传统。在中国的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用「香径」来形容花园、庭院或者庙宇的小路。在繁体字中,「香径」的写法是「香徑」。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香径」这个词的写法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不过部分古籍中也可以见到使用繁体字的情况。
以下是两个例句:
1. 沿着香径的小路漫步,你会感受到淡淡的花香。
2. 在庙前的香径上,人们点香祈福。
组词:花香、茶香、香火、香气。
近义词:芬芳、芳香。
反义词:臭径、恶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