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緜纊”。1.丝绵。《列子·杨朱》:“ 宋国 有田夫……不知天下之有广厦隩室,緜纊狐狢。”《文选·左思<魏都赋>》:“緜纊 房子 ,縑总 清河 。” 刘逵 注引《中都赋》:“ 房子 出御绵, 清河 出縑总。”《醒世恒言·施润泽滩阙遇友》:“如蚕种不好,但堪为绵纊,不能繅丝,其利便差数倍。”
(2).借指絮丝棉的衣服。《南史·隐逸传下·阮孝绪》:“﹝ 阮孝绪 ﹞年十六,父丧不服緜纊,虽蔬菜有味亦吐之。”
“绵纩”一词由“绵”和“纩”两个汉字组成,需分别解释后综合理解:
绵(mián)
根据释义,“绵”本指蚕丝结成的片状或团状物,用于填充衣被、制作纺织品等(如“丝绵”)。其引申义包括:
纩(kuàng)
虽未提供直接搜索结果,但根据汉字知识,“纩”特指丝绵或棉絮,尤其指未纺织成线的精细丝绵。古代文献中常指填充衣物、被褥的材料,如《礼记》提到“纩为茧”。
绵纩的合义
两字并列构成复合词,指代精细的丝绵材料,多用于古代服饰或生活用品的填充物。例如《后汉书》中“绵纩充庭”描述宫廷内丝织品丰裕的场景。
建议:若需更深入的历史用例,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说文解字》等专业辞书。
绵纩(mián luò)是一个汉语词汇,表示纺织品的一种质地,具有柔软光滑的特点。比喻柔软、顺滑、细腻的材料或质地。
绵字由"糸"部和"帛"部组成,"糸"是本字部首,表示丝的意思,由三画构成;"帛"则是独立部首,表示细薄的丝织物,由六画构成。整个字共有九个笔画。
绵字的最早来源可以追溯到金文时代(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在繁体字中,绵字的写法保持不变。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绵字有时会将"糸"部写作"三",而在"帛"部之下再加上一个"艹"(cao)部,表示纤维的原植物。这种写法在隶书中较为常见。
1. 柔软的丝绸感觉绵纩如水。
2. 纯棉面料绵纩细腻,非常适合夏季穿着。
绵纩根据其意思可以与其他词汇组成一些词语,例如:
1. 绵纩织物
2. 绵纩衣料
3. 绵纩手感
1. 柔软
2. 顺滑
3. 光滑
1. 粗糙
2. 坚硬
3. 粗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