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极细微之物。语本《列子·汤问》:“ 昌 ( 纪昌 )以氂悬虱於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 清 钱谦益 《眼镜篇》:“蝇头躉尾如儿拳,氂虱岂必非轮悬。”
“氂虱”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释:
“氂虱”字面指用牦牛毛悬挂的虱子,后比喻极细微的事物。该词源自《列子·汤问》中纪昌学射的典故:纪昌为练习射箭,将虱子用牦牛毛悬挂在窗前,每日凝视,最终虱子在他眼中“浸大也”(逐渐变得如车轮般大),以此强调专注与技艺的精进。
《列子·汤问》记载:
“昌(纪昌)以氂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
此处通过夸张手法,说明微小事物经长期观察可被放大,体现专注力的作用。
清代钱谦益的引用:
在《眼镜篇》中,诗人以“氂虱岂必非轮悬”表达对细微与宏大关系的思考,进一步延伸了该词的文学意蕴。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词的近反义词或完整出处,可参考《列子》原文或相关注释文献。
氂虱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乌衣巷的老鼠。在古代,乌衣巷是指住宅区的背街小巷,因为狭窄、昏暗,容易滋生老鼠。
氂虱的部首是氵(三点水),笔画数为12画。
氂虱是由“氂”和“虱”两个字组成。其中,“氂”是一个生僻字,本意是毛发粗厚的马。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单独使用的情况,只用于构成词语。而“虱”是指一种寄生在人体或动物体上的寄生虫。将两个字组合在一起,表示老鼠滋生的意思。
在繁体字中,“氂虱”的写法为“氊蝨”,保留了原有意思,只是字形上略有变化。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古时候写作“氂虱”的汉字形状与现代略有差异,例如“氂”字的上部结构更为繁复,下面的“虱”字则更加合拢。
1. 这座城市的乌衣巷里到处都是氂虱。
2. 这家小饭店卫生状况很差,简直就是氂虱滋生的温床。
氂虱是一个独立词语,一般不与其他词汇组合使用。
近义词:乌衣巷老鼠
反义词:洁净环境、无害生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