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采听的意思、采听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采听的解释

(1).探听。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 凌準 等主谋议唱和,採听外事。” 宋 苏轼 《谢制科启》:“通变者恐人才之未尽,故详於採听而畧於临时。”

(2).犹采纳。 宋 欧阳修 《论修河第三状》:“臣前已具言 河 利害甚详,而未蒙採听。”


收集听取。《国语·晋语六》“风听臚言於市” 三国 吴 韦昭 注:“采听商旅所传善恶之言。”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辨误三》:“《古今诗话》云:‘ 太祖 采听明远,每边事,纤息必知。’” 郑观应 《盛世危言·商务三·附录》:“旅蒙 盛杏蓀 、 唐景星 、 徐雨之 三观察,采听商情,禀请傅相帮办招商局。”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采听”一词在汉语中属于较为书面化的词汇,其含义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核心义项,均带有主动收集、获取信息的意味:

  1. 采集听取(民意、言论等):

    • 释义: 指主动地、有目的地收集和听取(多指来自下层或民间的意见、言论、情况等)。
    • 用法: 常用于描述古代君王、官员或统治者体察民情、了解下情的活动。强调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信息收集过程。
    • 例句参考:
      • “古之明王,… 使采听谣俗,观风问政。” (意为:古代的贤明君王,… 派人采集听取民间歌谣和风俗,观察民风,询问政事得失。)
      • “朝廷遣使采听四方之言。”(意为:朝廷派遣使者去各地采集听取民众的言论。)
    • 来源依据: 此义项在权威汉语辞书中均有明确记载,如:
      • 《汉语大词典》(第10卷,第1001页):解释为“探听;搜集听取”。
      • 《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解释为“采集听取”。
  2. 听取;听取并采纳:

    • 释义: 指一般的听取行为,有时也包含听取后加以采纳的意思。
    • 用法: 此义项较前一义项范围更广,不限于自下而上的信息,可以指听取任何方面的意见或信息,并可能包含采纳的成分。
    • 例句参考:
      • “愿陛下采听刍荛之言。”(意为:希望陛下能听取(并采纳)草野之人的意见。)
    • 来源依据: 此义项同样见于《汉语大词典》等辞书,是其核心含义的自然延伸。

“采听”的核心含义在于主动地收集、听取信息,尤其侧重于从下层或民间获取意见和情况(第一义项),是古代政治生活中体察民情、了解民意的重要手段。其引申义则泛指一般的听取行为,可能包含采纳之意(第二义项)。在现代汉语中,“采听”的使用频率较低,主要出现在书面语或特定语境(如历史叙述、仿古表达)中,其“体察民情”的古义尤为突出。

释义参考来源说明:

网络扩展解释

“采听”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采听”由“采”(搜集)和“听”(听取)组成,核心含义是通过主动探听或收集来获取信息。根据记载,它常带有隐秘性,多指秘密收集情报或暗中探听消息。

二、详细解释与用法

  1. 探听消息
    指通过观察、询问或暗中调查获取信息。例如唐代韩愈《顺宗实录》中提到“采听外事”,即指探听外界动态。

  2. 采纳意见
    宋代文献中,“采听”引申为对他人建议的采纳。如欧阳修在奏折中写道“未蒙采听”,表达意见未被上级听取。

  3. 收集信息
    广义上也可指广泛听取各方言论,如《国语》中韦昭注“采听商旅所传善恶之言”,即收集市井传言以了解民意。

三、使用场景

四、注意事项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用例,可参考和中的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阿嚲回百五日百子暴豪徧祭博采跛匡波水步负卜人采桑惭汗长矟缠缅啖说殚形叨絮大头鱼滴露研硃蹲坐耳目众多儿童剧浮薄子附带怫然不悦甘埚还生豪蠹华问化泽集场极陈精神文明金痍岂弟君子看样窥矙六义利欲熏心陆作寝端庆会丘坂沙塲善价贳患首倡授记讼事虽死犹生贪声狧狧铜炼屠残土元歪道完熟下节香箧香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