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颅粉碎,身躯糜烂。犹言粉身碎骨。多指为某种目的而献身。 宋 苏轼 《辩试馆职策问札子》之二:“非独微臣区区欲以一死上报,凡天下之为臣子者闻之,莫不欲碎着糜躯,效忠义於陛下也。”亦作“ 碎首縻躯 ”。 宋 王禹偁 《又谢恩表》:“免冠伏閤,再三虑黷於天聪;碎首縻躯,万一冀伸於臣节。”
“碎首糜躯”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suì shǒu mí qū,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要点解释:
字面含义
指头颅粉碎、身躯糜烂,形容惨烈的牺牲或极致的奉献。
引申义
多用于表达为某种目标(如效忠君主、报效国家)而不惜生命的决心,类似“粉身碎骨”()。
该成语反映了古代忠君思想,常见于奏章、檄文等正式文体,强调以生命为代价的忠诚()。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汉典》 或苏轼、蔡邕相关文献。
碎首糜躯是一个成语,意为头颅被打碎,身体四分五裂的惨状。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左传》中的一句话:“今粥秣之臣,终继其志,则死亡碎首糜躯,臣子之极也。”它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在战斗中被残忍击杀的情景。
下面是对《碎首糜躯》这个词的拆分:
在繁体中,碎首糜躯的写法是「碎首糜躯」。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碎首糜躯的构成稍有不同。在《说文解字》中,糜是指猪肉饭,而糜字的构造由米与熏的文字组成,表示了米饭上的熏烤气味或肉丁的温热气味。这个意思后来演变成了糜碎的意思,与“碎首糜躯”这个成语的凄惨形象相符。
以下是一些使用“碎首糜躯”的例句:
一些相关的组词包括:
碎首糜躯的反义词可能是“安详安逸”或者“平静无事”,因为这些词语传达了在和平、安全的环境中的安宁与宁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