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史·任昉传》载 昉 子 西华 “冬月著葛帔綀裙”。“綀”误为“练”,后因谓贫穷之人为“练裙子”。 宋 苏轼 《次韵王定国谢韩子华过饮》:“哀哉练裙子,负薪躡破履。”
“练裙子”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词汇,其含义与误写及引申义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据《南史·任昉传》记载,任昉之子任西华因家贫,在寒冬仅能穿着“葛帔綀裙”(葛布披肩和粗麻裙)。后因“綀”字被误写为“练”,逐渐形成“练裙子”一词,用以代指生活贫寒之人。
宋代苏轼在《次韵王定国谢韩子华过饮》中写道:“哀哉练裙子,负薪躡破履”,以此感叹贫困者的艰辛境遇。
需注意“练裙子”与“练裙”的差异:
该词属于生僻词汇,多用于古文研究或文学创作中,日常使用较少。如需引用,建议结合具体语境,避免与“练裙”混淆。
【练裙子】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部分组成:练(liàn)和裙子(qún zi)。
练裙子拆分成的部首分别是:“纟” 和 “衣”。部首“纟”表示与线、线索相关的意思;部首“衣”表示与衣物相关的意思。
练裙子共有12个笔画,第1、2、3、5、7、8、9、11、12笔都是“纟”,第4、6、10笔是“衣”。
“练裙子”这个词来源于古代,练是指用线织成的衣物,裙子则是指女性穿的下装。所以练裙子指的是由线织成的女性裙子。
在繁体字中,“练裙子”分别为「練裙子」。
在古代文献中,练裙子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以《庄子·外物》为例:“(女)始练裙,(男)始剪席。”
1. 她穿着一条漂亮的练裙子,引来了众人的赞叹。
2. 女儿织了一条细腻的练裙子,送给了母亲作为礼物。
练习、裙装、衣物、织布、线线绣绣
绣裙、丝裙、缝制裙子、拜金衣裙
粗布衣、破烂裙子、旧衣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