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last words written before one’s death]∶死前最后所写的文字或所作的字画
(2) [the last work of an author or painter]∶作者或画家的最后的作品
(3) [stop]∶停笔不再写下去
《春秋》绝笔于鲁哀公十四年
(1).停笔。《春秋·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 晋 杜预 注:“ 仲尼 伤 周 道之不兴,感嘉瑞之无应,故因《鲁春秋》而修中兴之教。絶笔於‘获麟’之一句,所感而作,固所以为终也。” 唐 杜甫 《戏为韦偃双松图歌》:“絶笔长风起纤末,满堂动色嗟神妙。” 仇兆鳌 注:“絶笔,画成而阁笔也。”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岑参》:“﹝ 岑参 ﹞与 高适 风骨颇同,读之令人慷慨怀感,每篇絶笔,人輒传咏。” 明 宋濂 《故赠奉议大夫磨勘司郑公墓志铭》:“公退而嘆曰:‘试艺所以困天下英才,吾尚可溺而未省乎?’乃絶笔不为。”
(2).死前最后所写的文字、作品等。 唐 白居易 《令狐相公与梦得交情素深眷予分亦不浅一闻薨逝相顾泫然》诗:“最感一行絶笔字,尚言千万 乐天 君。” 清 顾炎武 《与潘次耕书》:“《日知録》再待十年,如不及年,则以临终絶笔为定,彼时自有受之者,而非可预期也。” 王国维 《屈子文学之精神》:“《九章》中之《怀沙》,乃其絶笔。”
(3).指绝妙无比之诗文书画。《新唐书·梁昇卿传》:“ 昇卿 涉学工书,于八分尤工,歷 广州 都督,书《东封朝覲碑》,为时絶笔。”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书画》:“ 卫 协 之画,虽不该备形妙,而有气韵,凌跨羣雄,旷代絶笔。”
"绝笔"是汉语中具有双重含义的复合词,其核心意义源于字词构成与历史语用演变。据《现代汉语词典》记载,"绝"取"断绝、终止"之义,"笔"指书写工具,二字组合构成"终止书写"的本义。该词在语言实践中主要呈现两种解释维度:
一、生命终结前的终极创作 特指创作者临终前完成的最后作品,常见于文学艺术领域。如《汉语大词典》引述宋代笔记《容斋随笔》载:"王勃作《滕王阁序》,乃绝笔之文",佐证该用法自唐宋时期已形成稳定词义。现代用例可见作家老舍1966年未完成的长篇小说《正红旗下》,被文学界公认为其绝笔之作。
二、创作行为的主动终止 指向创作者有意识地停止某项创作活动,如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朱彝尊晚年绝笔不作诗",此义项强调主观终止行为,与生命终结无必然关联。当代作家金庸2005年修订《鹿鼎记》后宣布绝笔,即属此类用法。
该词在语义演变过程中,由最初单纯表示"停笔"的动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绝笔于获麟"),逐渐衍生出包含生命终结与艺术终结的双重文化意象,成为汉语中承载创作伦理的特殊词汇。
“绝笔”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jué bǐ,其含义根据语境有所不同,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解释:
指能力或作品的巅峰状态
形容某人在写作、书画等领域达到极致,无法再超越的境地。例如:“这篇小说是他的绝笔之作,堪称经典。”
临终前的最后作品
通常指人在生命结束前留下的文字、书画等。如谭嗣同的《狱中绝笔》:“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停笔不再创作
例如《春秋》记载“绝笔于鲁哀公十四年”,指孔子因“获麟”事件停止修订《春秋》。
特指最佳作品
历史上也用于赞美诗文或书画的至高成就,如杜甫诗句“绝笔长风起纤末,满堂动色嗟神妙”。
“绝笔”既包含对艺术成就的极高赞誉,也隐含生死离别的沉重感,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需查看更多用例,可参考《春秋》《唐才子传》等文献。
罢勌軷涉辩列标轨抄点赤寰充格稠伙此致大丙大国沙文主义电气调阅东方日头一大堆洞同朵殿恩眄二路法源甘腝高烈搆结孤拐悔过自责缋罽回辖伙耕京蚨就道绝响拘陋军冲峻爵空绝流连忘反落选闷昏米黄名察默神偏制屏阈犬祸取证热石三怨释迦牟尼曙暮辉泗涕碎璧塌心滕公佳城铁钎停凝万缕千丝误传响儿嫌恶宵壤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