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危害庄稼的两种害虫。语出《诗·小雅·大田》:“去其螟螣,及其蟊贼。” 毛 传:“食心曰螟……食根曰蟊。” 明 方孝孺 《存养斋记》:“视私欲为蟊螟,俾无害其嘉穀。”
“蟊螟”是一个汉语复合词,指两种危害农作物的害虫。具体解释如下:
二者合称“蟊螟”,泛指对庄稼造成双重危害的虫类。
该词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大田》:“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汉代毛亨注释:“食心曰螟,食根曰蟊。”()
此处“蟊贼”与“螟螣”并列,均指不同种类的农业害虫。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害虫分类,可参考农学文献或《诗经》注释资料。
蟊螟(máo míng),是一个由两个部首组成的汉字。其中,“蟊”是由虫部和貌部组成,表示昆虫的意思;“螟”字由虫部和冥部构成,代表蛾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笔画:蟊螟的部首有两个,分别是“虫”和“貌”或“冥”,其中“虫”部称为虫部首,而“貌”和“冥”部则没有特定的部首名称。
来源:蟊螟一词最早出现于《说文解字》一书中,书中记载蟊螟是指某种害虫。它一般出现在稻田中,以噬食稻谷为生。
繁体:蟊螟的繁体字为「蟊蟁」。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蟊螟的写法可能与现代不太一样。例如,清代《康熙字典》中将蟊螟写作「蟊蟁」;而宋代《多宝塔碑》中写作「蟊蠓」。
例句:蟊螟害虫给农民的庄稼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组词:蟊螟防治、蟊螟群体、蟊螟灾害。
近义词:稻虱、稻纵卷叶螟。
反义词:益虫、害虫。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