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licacy] 美味的食品
鼻欲嗅芬香,口欲嗜甘旨。——《韩诗外传》
(1).甜美。 汉 晁错 《论贵粟疏》:“夫寒之於衣,不待轻煖;饥之於食,不待甘旨。” 晋 潘岳 《闲居赋》:“堇薺甘旨,蓼荽芬芳。” 南朝 宋 鲍照 《园葵赋》:“甘旨蒨脃,柔滑芬芳。”
(2).美味的食物。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立言》:“甘旨百品,月祭日祀。”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九山王》:“俄而行酒荐饌,备极甘旨。” 郭沫若 《创造十年》十三:“起初是视为销纳外来稿件的尾闾,其实才是一个爱吃甘旨的饕餮。”
(3).指养亲的食物。 南朝 梁 任昉 《上萧太傅固辞夺礼启》:“饥寒无甘旨之资,限役废晨昏之半。” 唐 白居易 《奏陈情状》:“臣母多病,臣家素贫;甘旨或亏,无以为养;药饵或闕,空致其忧。” 明 沉鲸 《双珠记·二友推恩》:“目下虽窘,奴家力攻针指,足备甘旨之奉。”
(4).指对双亲的奉养。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昼锦》:“久违甘旨,备歷辛酸。”《镜花缘》第九四回:“ 闺臣 正因妹妹离别伤感,适听 亭亭 嘱托堂上甘旨,猛然想起父亲流落天涯之苦,跪在地下,也是大放悲声。”
"甘旨"一词在汉语中属于典雅的古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可溯至《周礼》时代。该词由"甘"与"旨"两个表意字复合而成,其中"甘"本指味觉的甜美,《说文解字》释为"美也";"旨"甲骨文字形从匕从口,表示用匙取食的美味,《说文解字》解作"美也"。二字连用构成同义复词,最早见于《周礼·天官》"膳夫掌王之食饮膳羞,以养王及后、世子",郑玄注云"膳夫,食官之长也,品齐皆用有盖笾豆,无荐羞之鼎,其用笾豆,则少牢馈食之礼",此处的"羞"即"旨"之假借,指代珍美的食物。
在语义演变过程中,"甘旨"逐渐由具体的味觉感受引申为抽象的美好事物。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注《九章·惜往日》"吴信谗而弗味兮"时,以"甘旨"喻指忠言,展现出词义的隐喻扩展。至六朝时期,该词发展出动词用法,如《颜氏家训》载"朝夕膳羞,既阙且旨;朝夕嚼齿,所以和安",此处"旨"作动词表品尝美味。唐宋以降,"甘旨"更衍生出"孝养父母"的伦理内涵,白居易《奏陈情状》"臣母多病,臣家素贫,甘旨或亏,无以为养"即其例证。
现代汉语中,"甘旨"主要保留两种用法:其一指代美味食品,多用于书面语,如"陈年佳酿,堪称甘旨";其二引申为精神层面的美好享受,常见于"文化甘旨""艺术甘旨"等修辞表达。该词的语义场包含"珍馐""佳肴"等同义词,但相较而言更具文言语体色彩。《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标注为书面语词汇,释义为"美味的食物",并特别注明多用于比喻义。
“甘旨”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析:
甘旨(拼音:gān zhǐ)指美味的食品,常用来形容食物的鲜美可口。例如《韩诗外传》中提到“鼻欲嗅芬香,口欲嗜甘旨”。
形容食物的甜美
如汉代晁错在《论贵粟疏》中写道:“饥之于食,不待甘旨”,强调饥饿时对食物味道的渴望。
代指美味食物
南朝梁元帝《金楼子·立言》中称“甘旨百品,月祭日祀”,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也以“备极甘旨”形容丰盛佳肴。
特指奉养父母的食品
古代文献中,“甘旨”常与孝道关联,如唐代白居易《奏陈情状》提到“甘旨或亏,无以为养”,指因贫困无法为母亲提供美味食物。
在文学语境中,“甘旨”也可比喻令人满足的美好事物。例如郭沫若在《创造十年》中将其用于形容对精神食粮的追求。
“甘旨”兼具味觉享受与伦理意涵,既可描述食物的鲜美,又承载着传统文化中对孝道的重视。如需更全面的文献例证,可参考《论贵粟疏》《闲居赋》等古籍。
卬州板凳八辟八字步被动式比长波涛滚滚部陈簿籍哺鞠采缯查铺称陈窜犯躭饶堤遏丁亥断子絶孙放生池方瞳废残讽讽负纤改脩告牒吉隆坡惊气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阔匾流电吕公书麦垅没可得南北词胚混朴廉僻陋入月三岑丧身失节杀缚声嘶力竭水北山人黍离之悲硕公苏海韩潮擡盘淘空提教瞳蒙同生未婚妻翁甫文绘窏洝无牛捉了马耕田瞎吹牛象胥宵寐心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