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断绝音信。亦指死。 清 陈裴之 《香畹楼忆语》:“余方凄感欲絶,鸿消鲤息,洵有如姬所云者乎!”
"鸿消鲤息"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书信文化的成语,现多用于形容音讯断绝、失去联系的状态。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古代有"鸿雁传书"的典故,《汉书·苏武传》载苏武以帛书系雁足传递信息,后鸿雁成为书信代称。
典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鲤鱼形木匣藏信,故"双鲤"代指书信。
"消"为消失,"息"即音讯,二字组合强化"信息中断"之意。
鸿消鲤息(hóng xiāo lǐ xī)
例:
"战乱十年,故友离散,鸿消鲤息,唯余长叹。"
明确收录该词条,释义为"谓音讯断绝"[1]。
强调其双典源结构,指出"鸿""鲤"皆借代书信[2]。
溯源至明清小说用例,如《醒世恒言》"自此鸿消鲤息,无处寻踪"[3]。
该成语浓缩了中国古代"鱼雁传书"的通信文化,反映了农耕文明对自然物象的诗意转化,是汉语文化负载词的典型代表。其使用延续至今,常见于文学创作与怀旧语境。
参考来源:
[1]《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3]《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
“鸿消鲤息”是一个较为冷僻的成语,其含义在不同来源中存在细微差异。综合权威性较高的搜索结果,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该成语读音为hóng xiāo lǐ xī,字面可理解为“鸿雁消失,鲤鱼无音”。其核心含义有两层:
二、使用场景 多用于文学或正式语境,如:
三、注意争议 部分来源(如)将其解释为“大事平息”,但这一说法缺乏文献佐证,可能是现代误读。建议以“断绝音信/死亡”为通用含义。
补充说明:该成语使用频率极低,现代汉语中更常用“杳无音信”“天人永隔”等替代。如需引用古籍或文学作品,需结合上下文语境。
闇伤拔萃出类褓襁本固邦宁徧祭冰蟾簸谷蔡琰长生钟长眼车轵褫气带刺弹骨登月舱电掣星驰调画地胄斗诤椴杨躲账发齿藩服福将各不相让亘古宫沟狗苟果艺阖界减退骄夸嘉容镜断九垒巨眼人劳动合同制拉套子磊磊寥天泷泷鸾剪落鴈沉鱼貌恭面缚舆榇摹捉南障山牛子旁亲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品质钦依祈羊认纳荣木瑞阙食而不知其味石星蜀纸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