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矛楯的意思、矛楯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矛楯的解释

亦作“ 矛盾 ”。《韩非子·难一》:“ 楚 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后以“矛楯(盾)”连举比喻言语或行为相互抵触,互不相容。《魏书·李业兴传》:“ 异 曰:‘圆方之説,经典无文,何怪於方?’ 业兴 曰:‘圆方之言,出处甚明,卿自不见。见卿録 梁 主《孝经义》亦云上圆下方,卿言岂非自相矛楯?’” 唐 刘知几 《史通·浮词》:“今之记事也则不然,或隔卷异篇,遽相矛盾;或连行接句,顿成乖角。”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曹唐》:“各以所长,相轻所短,矛楯之极,则是非锋起。”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矛楯”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特定的含义,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理解:

  1. 本义:古代兵器

    • “矛”: 指古代用于直刺的长柄格斗兵器,前端有尖锐的金属头。
    • “楯”: 通“盾”,指古代作战时用于防护身体、抵挡刀箭的装备。
    • “矛楯”合用: 字面上指矛和盾这两种攻防武器。例如,《韩非子·难一》中著名的寓言“自相矛盾”(原文为“以子之矛陷子之楯”),这里的“矛楯”即指矛和盾。 它代表了进攻与防御两种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军事要素。
  2. 引申义:矛盾

    • “矛楯”是“矛盾”的早期或异体写法。 在古汉语中,“楯”常与“盾”通用,“矛楯”即等同于“矛盾”。
    • 含义: 指言语或行为自相抵触、互不相容的情况。如《韩非子·难一》所述故事,卖兵器者既夸耀自己的矛无坚不摧,又夸耀自己的盾无物可破,导致他人诘问“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使其无法自圆其说,这就是典型的“矛楯”(矛盾)状态。
    • 哲学概念: 在现代汉语中,“矛盾”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虽然“矛楯”作为单独词汇在现代已较少使用,但其作为“矛盾”的源头,承载了这一核心概念。

“矛楯”一词,其本义指古代的进攻武器“矛”和防御武器“盾”。更重要的是,它作为“矛盾”的早期或异体形式,用以形容言语或行为上的自相抵触,并最终演化为哲学上指代对立统一关系的核心概念“矛盾”。其最著名的出处和例证即《韩非子·难一》中“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矛楯”是汉语词汇中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复合词,其核心意义源于古代兵器“矛”与“盾”的对立关系。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本义与典故

  1. 字面含义
    矛是古代用于进攻的长柄武器,盾是用于防御的护具,两者在功能上天然对立。
    典故出自《韩非子·难一》:楚国商贩同时夸耀自己的盾“无物可破”和矛“无物不破”,被质问“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时无言以对,形成“自相矛盾”的经典逻辑悖论。

二、引申含义

  1. 言行抵触
    比喻语言或行为前后不一致,无法自圆其说。例如“他的观点存在矛楯,既支持环保又反对限塑”。
  2. 对立关系
    在辩证法中,指事物内部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的对立统一关系,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楯”。

三、词性演变

四、使用场景

参考资料

更多典故细节可查阅《韩非子》原文,现代用法解析详见、4。

别人正在浏览...

百叶仙人包茅博实彩具蚕具超级踟蹰不前冲口而出麤诞大逆大器恩数俯拾仰取革去够交情黑点和软毁家纾难胡帽轿柜锦车警慧刊窜克臂浪籍泪蜡冷暖两轮免解举人炮塔披砍扑邓邓潜溃青后青罗带轻婉拳服泉扃润家钱沙板声气相通申领时熟熟橡胶诵功唐虞之治贪狯桃花水腾羁天诛地灭团司托体突梯瓦甒相门有相相属咸洛献土析辨诡辞玺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