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ffense and profane;annoy or bother a superior] 冒犯;亵渎
适间冒渎少拜识。——元· 施惠《幽闺记》
见“ 冒黷 ”。
“冒渎”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mào dú,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解释如下:
指对神灵、尊贵人物或神圣事物不敬,进行冒犯或亵渎的行为。该词常带有谦词性质,用于表达因言行失当而请求宽恕,如《水浒传》中“小人有眼不识泰山,一时冒渎兄长,望乞恕罪”。
“冒渎”强调对神圣或尊贵事物的不敬,既可用于具体行为,也可作为谦辞表达歉意。需注意语境,避免因使用不当造成误解。如需更全面例证,可参考《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古典文献原文。
冒渎(mào dú)是一个汉语词汇,意为不敬、亵渎、亵害。该词由两个部分组成,冒(mào)为左边的部首,渎(dú)为右边的部首,总共五个笔画。
冒渎一词最早的使用可以追溯到《诗经·豳风·丘中有麻》:“冒人之邑,言忧且危。”在古代使用繁体字时,冒渎的写法为「冒瀆」。
在繁体中,冒渎的写法为「冒瀆」,冒的左半部分加上渎的右半部分,整体构成了繁体字的形状。
在古代,冒渎的写法有一些变化,例如在《康熙字典》中的写法为「冒覩」,有些字形上的差异。
1. 他的行为冒渎了神明,引来了诅咒。
2. 这个作品冒渎了国家的英雄人物,引发了公众的愤慨。
3. 他居然冒渎了长者,实在是太不懂礼貌了。
冒犯、冒失、冒昧
亵渎、不敬、侮辱
敬重、尊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