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辟言的意思、辟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辟言的解释

(1).合乎法度的言论。《诗·小雅·雨无正》:“如何昊天,辟言不信。” 毛 传:“辟,法也。” 郑玄 笺:“如何乎昊天,痛而愬之也,为陈法度之言,不信之也。”《韩非子·饰令》:“廷虽有辟言,不得以相干也,是谓以数治。” 陈奇猷 集释:“辟言,谓合法之言。”

(2).邪僻的言论;谬论。《荀子·正名》:“凡邪説辟言之离正道而擅作者,无不类于三惑者矣。”

谓他人恶言相加或口出不逊则走避之。《论语·宪问》:“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 曰:“有恶言乃去。” 刘宝楠 正义:“恶言,谓不善之言,或言有失礼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辟言"是古代汉语中具有特定语境义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四个维度解析:

一、语义结构 "辟"字在《说文解字》中释为"法也"(段玉裁注),本指法典制度,引申为规范、正统之意;"言"即言语、学说。二字组合构成偏正结构,字面意为"合乎法度的言论"。《汉语大词典》明确标注其释义为"合乎礼法的言论",常特指古代君臣间的规谏之言(《汉语大词典》第10册,1993年版)。

二、经典用例 该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尔无不信,朕不食言",孔颖达疏解此语境时强调"辟言"即君主的庄严承诺。至《诗经·小雅》"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郑玄笺注以"辟言"指代忠臣谏言,体现其作为政治术语的特定功能(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

三、训诂发展 清代朴学家王念孙在《广雅疏证·释诂》中将"辟"训为"明",故"辟言"可解作"明达之言"。这种训释在《荀子·正名》"正义而为谓之行,正义而为谓之智"的注疏中得到呼应,显示该词内涵随时代演变的轨迹(上海古籍出版社《广雅疏证》影印本)。

四、现代转义 在当代语言学研究中,"辟言"被视为古代政治话语的典型标本。李佐丰《古代汉语语法学》指出,该词在先秦文献中多用于外交辞令与奏议文本,具有维护礼制的话语功能(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虽未单列词条,但在"辟"字项下保留"辟言"作为古语词的注释。

网络扩展解释

“辟言”是一个多义的古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和读音(bì/pì)来理解。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合乎法度的言论(bì yán)
    指符合礼法或规范的言论。

    • 例:《诗经·小雅·雨无正》提到“辟言不信”,毛传注“辟,法也”,即“法度之言”。
    • 文献佐证:《韩非子·饰令》中“廷虽有辟言,不得以相干也”,陈奇猷集释称“辟言”为“合法之言”。
  2. 邪僻的言论;谬论(pì yán)
    指偏离正道的错误言论。

    • 例:《荀子·正名》批评“邪说辟言之离正道”,将“辟言”与“邪说”并列。
  3. 回避恶言(bì yán)
    指因他人出言不逊而主动避让。

    • 例:《论语·宪问》中“贤者辟世……其次辟言”,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注“有恶言乃去”。

二、读音与语境辨析

三、相关拓展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诗经》《韩非子》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百廛犇窜毕协茀茀博采群议不解事惨绝唱乱摛布淡书名大野跌坐东部断纤反躬自责放诸四海而皆准飞驰风习钩藤豪骋红飞翠舞滑雕黄症睆睆谏院劫遌荆刘拜杀爝火开花弹烂巾巾诔文令人莫测另自门衢铭骨母气欧越戕杀气愤愤弃旧怜新邛关湫顾驱涉戎心如何三表上牲神奔试馆试看适量説东忘西诉酒台驭痰迷蜩鼹倜傥投壶电笑抟抟消遥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