蟒袍玉带的意思、蟒袍玉带的详细解释
蟒袍玉带的解释
绣有蟒蛇的长袍,饰有玉石的腰带。指官服,也指传统戏曲中帝王将相的服装。亦作“蟒衣玉带”。
词语分解
- 蟒袍的解释 古代官员的礼服。上绣蟒形,故称。又名花衣、蟒服。妇女受有封诰的,也可以穿。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辞岁》:“凡除夕,蟒袍补褂走謁亲友者,谓之辞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回:“原来那位新
- 玉带的解释 古时官员腰间所佩的玉饰带子详细解释.饰玉的腰带。古代贵官所用。古代贵妇亦用之。 南朝 梁 江淹 《扇上采画赋》:“命幸得为綵扇兮,出入玉带与綺绅。” 唐 韩愈 《示儿》诗:“开门问谁来,无非卿
专业解析
“蟒袍玉带”是中国古代官员服饰制度中的重要元素,具有鲜明的等级象征与文化内涵。根据《汉语大词典》及历史文献记载,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词义分解
“蟒袍”指绣有蟒纹的官服,其中蟒纹为四爪龙形图案,区别于帝王专用的五爪龙纹。《明史·舆服志》记载,明代规定一品至九品官员蟒袍以不同颜色、纹样区分品级。“玉带”即镶嵌玉石的腰带,最早可追溯至唐代銙带制度,《新唐书·车服志》载“三品以上服玉带”,象征身份尊贵。
二、历史演变
- 形制规范:清代《钦定大清会典》规定,亲王、郡王用金黄色蟒袍配青金石玉带,贝勒以下则用蓝色蟒袍配素金带,体现礼制森严(来源: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宫廷服饰研究》)。
- 工艺特征:故宫博物院藏品显示,蟒袍多采用缂丝、妆花工艺,玉带以和田玉为主,銙数对应官职,例如十三銙为公侯级(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清代服饰”专题)。
三、文化象征
蟒袍玉带在文学戏曲中成为权贵的代称,如《红楼梦》第五十三回描述贾府祭祖时“蟒袍玉带,济楚朝服”,印证其礼仪功能(来源:国家图书馆《红楼梦》数字化版本)。现代影视剧中仍沿用此元素还原历史场景,例如《甄嬛传》中亲王服饰参考了故宫典藏实物(来源:中国传媒大学《影视服装设计研究》)。
网络扩展解释
“蟒袍玉带”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mǎng páo yù dài,其核心含义是古代高官显贵的服饰,也用于传统戏曲中帝王将相的装扮。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指绣有蟒纹的长袍和镶嵌玉石的腰带,两者结合代表古代官员的正式礼服或戏曲中帝王将相的经典造型。
- 蟒袍:以金线绣制蟒蛇(四爪龙)图案的长袍,区别于皇帝的“五爪龙袍”。
- 玉带:用玉石装饰的皮革腰带,象征身份等级,仅限一品官员或受特殊赏赐者佩戴。
二、历史背景与制度
- 等级象征:
明朝规定,玉带材质(玉、金、银等)对应不同官阶,玉带最高贵,仅限一品官员使用。
- 帝王恩赐:
皇帝常赐“蟒袍玉带”以示器重,如崇祯曾赐袁崇焕此物,但后者因避嫌而拒受。
三、服饰特征
- 男蟒:
- 衣长及足,圆领宽袖,胯下开衩,搭配玉带、厚底靴,展现威严。
- 武将可外罩铠甲,斜披蟒袍以显出征气势(称“斜蟒”)。
- 女蟒:
四、文化意义
- 戏曲艺术:蟒袍玉带通过颜色(如“上五色”)、纹样区分角色身份与性格,水袖设计增强表演张力。
- 成语延伸:比喻极致的荣华富贵,如明代小说《续三国演义》中“蟒袍玉带堆积如山”。
出处与例句
- 出处:最早见于明代《西湖二集》,描述显赫人物的装扮。
- 近义词:蟒衣玉带;反义词:布衣草履。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案例或戏曲应用,可参考文献《续三国演义》或明代服饰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安次备尝艰苦表述补白部人参度超迁逞性子陈效迟顾愁情带月当户诞言捣鼓东徙西迁反裘伤皮丰国佛堂辅车相依瞽宗盍合子黑竹鹤沙惶怛恍若护羌家堂稷祠集散地九埏机网绝无仅有开柙出虎魁旷灵心慧性六十甲子留洋立制漏策硸磭平紬奇表凄零蝺偻事术手语霜带疏濬嗣兴太皞贪贜枉法提交蹄氏观微妙五馆兀兀显出暇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