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使国家富裕。《管子·霸言》:“夫丰国之谓霸,兼正之国之谓王。” 尹知章 注:“但自丰其国者霸也。”《晋书·食货志》:“是以 司马芝 以为用钱非徒丰国,亦所以省刑。” 唐 张说 《请置屯田表》:“愿陛下不失天时,急趋地利,上可以丰国,下可以廪边。”
(2).指富饶之邦。 唐 柳宗元 《贞符》:“敬奠厥赋,积藏於下,是谓丰国。” 宋 李觏 《闵雨诗》:“ 吴江 之南,是曰丰国,五种之生天下食,一岁不登,吾民菜色。”
“丰国”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的复合词,其释义需结合历史语境及文献用例综合理解。以下为具体解析:
国名指代
古代文献中,“丰”通“酆”,特指西周时期的诸侯国酆国。《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毕、原、酆、郇,文之昭也”,此处“酆”即丰国,为周文王之子所封之地,位于今陕西省户县一带。
物产丰饶之国
《三国志·吴书·陆凯传》载:“武昌土地,实危险而瘠确,非王都安国养民之处……童谣言:‘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裴松之注引时人议政,以“丰国”反喻资源匮乏,可推知“丰国”引申指物阜民丰的繁荣国度。
年号与行政区划
隋末起义领袖窦建德曾改元“五凤”,民间亦称“丰国”,此年号使用时间极短;另据《隋书·地理志》,隋代于今甘肃省境内设“丰国县”,属武威郡辖制,后因行政区划调整废止。
现代词典释义
《汉语大词典》综合历代用例,将“丰国”归纳为:①古国名;②富饶的国家;③特指隋代年号及地名。释义体现词义从专有名词向形容词性泛化的演变过程。
“丰国”一词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且在不同语境中有具体应用:
基本含义
“丰国”由“丰”(丰富、富饶)与“国”(国家)组成,形容国家经济繁荣、资源富足、人民生活丰裕的状态。
延伸用例
西周时期,“丰国”是位于今西安西部(户县、周至一带)的方国,后东迁至陕西安康、湖北十堰地区,东周初年被庸国所灭。
作为人名时,“丰国”寓意才智出众、志向远大,常与“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关联。
如需进一步查阅古籍原文或历史细节,可参考《管子》《晋书》等文献,或访问相关词典网站(如、2、6)。
白侯罢战鞭杖冰碴不问不闻抄録潮面钞剽宠授除道楚重楚竹疵驳从而蠹国旊人反事丰墙峭阯凤眼莲焚薙跗蕚连晖根穷共俭寒厅河泥呼韩妇琥珀拾芥嫁祸讲息降心骄顽酒有别膓举迹枯槎六冕率成麦草内力作用暖目呕吟飘瓦虚舟清泚清淑裙边散释上膘市俗水箭驷车淘濯擿觖吐白穨年推推万古留芳儛招闲敞纤路小海瓯习非胜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