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盲人所戴的一种眼镜。现用以指太阳镜。《花城》1981年第1期:“他那发红的眼睛罩在一副盲公镜后面,凶光熠熠。”《花城》1981年第5期:“显然是来不及介绍的那几个穿牛仔裤戴盲公镜的角色。”《人民文学》1981年第2期:“对盲公镜可以有各种非议,‘视网膜’上的‘白内障’岂不更让人操心?”
“盲公镜”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归纳如下:
基本定义
盲公镜最初指盲人所戴的眼镜,通常镜片为黑色或深色,用于遮挡光线或保护眼睛。现代用法中,该词也引申为太阳镜的俗称,尤其在方言或特定语境下使用。
词语结构与发音
用法演变与文化背景
原本专指盲人眼镜,后因镜片颜色类似太阳镜,逐渐被用于代指时尚墨镜。例如文学作品中描述角色形象时,常以“盲公镜”突出其装扮风格,如《花城》中提到的“穿牛仔裤戴盲公镜的角色”。
实际应用场景
在口语或非正式语境中,盲公镜可能带有调侃或特定群体(如文艺青年)的象征意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相关争议
该词曾被文学作品质疑是否带有负面含义,如《人民文学》提到“‘视网膜’上的‘白内障’岂不更让人操心?”暗示其可能隐含对身体缺陷的隐喻。
如需更详细的文学例证,可参考《花城》1981年相关章节。
《盲公镜》是一个汉语词组,由三个字组成。其中,“盲”指的是视力有问题或完全失明的人,而“公镜”则是指照镜子的行为或工具。
《盲公镜》的拆分部首是“目”和“玉”,分别表示眼睛和镜子。按照传统规则,它的笔画总数是11画。
《盲公镜》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徐光宪的著作《蜀雅》中,据传是他采自民间的俚谚而形成的一个短语。
《盲公镜》的繁体写法为《盲公鏡》。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经历了多次改变。据考证,《盲公镜》在古代的写法为《䓙公鏡》。
1. 他摸索着拿起手边的盲公镜,仔细照看着自己的容颜。
2. 她是个盲公镜,经常会用镜子来化妆。
组词中包含了“盲公镜”的意思:
1. 盲人:指失去或缺乏视力的人。
2. 照镜:指照看镜子,观察自己的面貌。
《盲公镜》的近义词有:
1. 照妆镜:指用于化妆、打扮的镜子。
2. 照面镜:指专用于观察面部的镜子。
《盲公镜》的反义词是:
1. 清年镜:指用于观察自己年轻时容貌的镜子。
2. 透明镜:指无色或有色的透明材料制成的无镜框的镜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