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说中的不祥飞怪。 汉 王充 《论衡·订鬼》:“蜚凶,阳也。阳,火也。故蜚凶之类为火光。”
“蜚凶”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文献中有所差异,但核心指向两类解释:
传说中的不祥飞怪
这是多数文献(如、4、5、6、7)引用的解释,源自东汉王充《论衡·订鬼》:“蜚凶,阳也。阳,火也。故蜚凶之类为火光。”这里的“蜚”通“飞”,指飞翔的怪物,“凶”则象征灾祸或不祥。该词多用于描述古代传说中的怪异现象,可能与火光等自然现象相关联。
成语中的“串通作恶”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其解释为成语,意为“人们相互勾结进行恶劣勾当”。但这一用法在古籍中未见明确记载,可能是现代引申或误传。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论衡·订鬼》原文或权威汉语词典。
《蜚凶》是一个形容词,指的是凶恶残暴、猖狂嚣张的样子。
《蜚凶》可以拆分为“虫”和“凶”两个部首,其中“虫”为4画,“凶”为4画。
《蜚凶》一词来源于古代的《左传》。在《左传·昭公二十年》中有一句话:“吾闻虺蜚之言。”(意为:“我听到了毒蛇蜚语。”)后来这个词就逐渐演变为了形容人凶狠残暴的意思。
《蜚凶》的繁体字为「蜚兇」。
根据《康熙字典》中记载,古时候《蜚凶》的写法为「飛兇」。
他一脸蜚凶的表情,让人不寒而栗。
蜚语、蜚短流长、蜚蠊(指小型昆虫)
凶狠、残暴、狂妄、蛮横
善良、温和、和善、友好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