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闲散安逸。常用以指朝官外放或退隐。 宋 李纲 《与张相公书》:“数年前,某寓居 闽 中,杜门不出,以养衰病,适閤下自枢廷均逸,弭节海邦。”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公方立勋业,今必无暇及此。他时功成名遂,均逸林下乃可成书耳。”《元史·康里脱脱传》:“ 仁宗 即位,眷待弥篤,欲使均逸于外,二月,拜 浙江 行省左丞相。”
"均逸"是汉语中较为罕见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词素分解与古籍用例两个层面解析:
一、词素溯源 "均"字本义指陶轮(《说文解字》),引申为均衡、公平,《论语·季氏》载"不患寡而患不均",突显其分配概念。"逸"字甲骨文作人牵豕形,本义为逃逸,后衍生出闲适安乐之意,《尚书·无逸》郑玄注云"逸,豫也",强调超脱劳苦的状态。
二、语义整合 该词在宋代文献中特指官员轮换制度,《宋史·职官志》记载"诏翰林学士至知制诰,见任及阙员,具员数送中书,与均逸",指通过定期调任实现职务均衡,防止权力垄断。明代《大学衍义补》进一步阐释:"均逸者,非独均劳,亦所以养人才也",赋予其人才培养的深层含义。
三、现代转义 当代《汉语大词典》收录该词时,将其定义为"谓闲散安乐。常用以指朝臣外放任地方官"(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而《古代汉语词典》则强调其"均衡劳逸"的制度属性(商务印书馆,2014年修订版)。现代语境中多用于描述工作调配中的均衡原则,如人事管理制度中的轮岗机制。
该词演变轨迹显示:从具体的职官制度术语,逐渐抽象化为表达资源分配与状态调节的复合概念,体现了汉语单音节词素通过组合产生新义的典型特征。
“均逸”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因语境不同而有所差异,主要可从以下两个角度理解:
如需进一步考证古文用例,可参考《老学庵笔记》《元史》等文献()。
邦栋倍经闭幕式财蓄出头人刺邪达子的皪帝祜地理环境杜禁讹诈房宴芳尊繁条菲律宾蜰蛴妇德伏枕惯习硅酸盐寒玉鹤露花蚨槐铉花俏回述勦除冀北空群解题洁望镜雪金襕纪颂酒醉可情人溜湫莅修逻骑眇劲迷踪内陷飘泛朴斵僻壤七科谪三部曲三齐生死苦海事奉水火不辞水苔顺会书衣速便汤散填壑通侻万福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