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脉诊的意思、脉诊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脉诊的解释

[diagonsis by feeling the pulse] 中医通过切脉来诊断疾病的方法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脉诊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方法之一,主要通过切按患者脉搏来探查脉象变化,进而推断疾病状态。以下从定义、原理、操作及临床意义等方面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别称

脉诊又称“切脉”“按脉”“持脉”,属于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中的切诊范畴。其核心是通过触按患者桡动脉的寸口部位(手腕内侧),感知脉动特征,分析脏腑气血状态。

二、基本原理

  1. 脉象与脏腑气血:脉象的形成与心脏搏动、气血运行密切相关。心脏为动力源,气血为物质基础,脏腑功能异常会导致气血失衡,进而引发脉象变化。
  2. 寸口诊法:中医认为寸口(桡动脉)为“脉之大会”,可反映全身脏腑功能。通过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分按寸、关、尺三部,探查不同脏腑对应的脉象特征。

三、操作要点

  1. 体位与时间:患者需保持平静,手臂与心脏平齐,医生每侧脉搏按压时间不少于50次。
  2. 指法与力度:用指腹轻触、中按、重压结合(浮取、中取、沉取),综合判断脉象虚实、浮沉等属性。

四、临床意义

  1. 疾病诊断:通过脉象变化可推断病因、病位、病性。例如,滑脉多主痰湿或妊娠,弦脉提示肝胆病变。
  2. 预后判断:脉象的动态变化可反映疾病发展趋势,如从浮紧转为和缓,提示病情好转。

五、历史发展

脉诊起源于古代对全身经络的全面检查(如十二经诊法),后逐渐简化为独取寸口法。西汉名医淳于意总结20余种脉象,奠定了脉学基础。

脉诊是中医独特的诊断手段,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其通过“以脉测内”的方式,将人体气血状态外显为可感知的脉象,成为辨证论治的关键依据。如需进一步了解脉象分类或学习技巧,可参考权威中医典籍或临床培训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二

脉诊的意思

《脉诊》是一个中文词汇,指的是通过触摸、观察和判断人体脉搏的变化来诊断身体健康状况的医学方法。

拆分部首和笔画

《脉诊》是由部首“肉”和部首“言”组成的,其中“肉”部表示与肉体相关的事物,而“言”部则表示与言语相关的事物。它的拆分笔画为11画。

来源和繁体

《脉诊》一词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此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医学经典之一,记载了古代医学的理论与实践。《脉诊》这个词在汉字的繁体中并没有变化,仍然为“脉诊”。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会与现在有所不同。但是《脉诊》这个词在古代并没有发生写法的变化,仍然以现代书写形式呈现。

例句

医生通过脉诊来判断病人的身体状况。

组词

脉搏、诊断、症状、健康、医学。

近义词

脉象、脉诊法。

反义词

非脉诊、目测诊断。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