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霾雾的意思、霾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霾雾的解释

(1).尘雾。《后汉书·郎顗传》:“时气错逆,霾雾蔽日。” 宁调元 《八月十五夜漫书》诗:“玉宇琼楼最高处,一天霾雾拨难开。”

(2).喻抑郁之气。 唐 柳宗元 《与杨京兆凭书》:“眊眊然骚扰内生,霾雾填拥惨沮。”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霾雾是汉语中一个描述特定天气现象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单字本义与合成词义两个层面解析,兼具自然现象与文学意象的双重属性。以下结合权威汉语工具书及文献进行阐释:


一、单字释义

  1. 霾(mái)

    • 本义:指空气中悬浮大量烟、尘等微粒形成的浑浊天气现象。《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为“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
    • 古籍溯源:

      《尔雅·释天》:“风而雨土为霾。”指大风卷起尘土导致天色昏沉(来源:《汉语大词典》)。

      《诗经·邶风·终风》:“终风且霾”,郑玄笺注:“霾,雨土也。”印证其古义与沙尘相关。

  2. 雾(wù)

    • 本义:近地面水汽遇冷凝结形成的微小水滴悬浮于空中。《现代汉语词典》释为“气温下降时,空气中所含的水蒸气凝结成的小水点”。
    • 引申义:引申为朦胧不清的状态,如“雾里看花”。

二、合成词“霾雾”的涵义

  1. 自然现象层面

    指霾与雾混合的污染性天气,能见度显著降低。现代环境科学中特指“雾霾”(haze),即高湿度条件下污染物(如PM2.5)与雾滴结合形成的复合污染(来源:《环境科学大辞典》)。

    示例

    《宋史·五行志》载“元祐二年,京师霾雾四塞”,描述混浊天气笼罩都城的情景。

  2. 文学意象层面

    象征昏暗、阴郁或迷惘的氛围。古典诗词常借“霾雾”隐喻时局昏乱或心境迷茫,如:

    • 唐代宋之问《早发大庾岭》:“晨跻大庾险,霾雾晦苍然。”以自然景象喻前途艰险。
    • 清代黄景仁《杂感》:“霾雾蔽天日,蛟龙困泥沙。”暗喻社会黑暗。

三、古今用法对比

时代 含义侧重 典型用例
古代 沙尘与雾气混合 “霾雾晦冥”(《汉书·五行志》)
现代 污染物导致的雾霾天气 “霾雾预警”“治理霾雾污染”

权威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2016.
  2.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1994.
  3. 彭定求 等编.《全唐诗》. 中华书局,1960.
  4. 黄景仁.《两当轩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注:因部分古籍文献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以纸质出版物为准;现代定义参考工具书通用释义。)

网络扩展解释

“霾雾”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解释,需结合权威资料具体分析:

一、气象学中的解释(非标准术语) 根据,气象学上并没有严格定义的“霾雾”术语。实际应用中可能出现两种理解:

  1. 雾霾混合物:当空气相对湿度介于80%-90%时,雾和霾的混合状态(参考);
  2. 区域性描述:部分地区对雾霾天气的俗称,特指能见度低且含污染颗粒物的浑浊空气。

二、文学语境中的比喻义 古代文献和诗歌中常以“霾雾”比喻压抑氛围,如:

补充说明
当前更常用的规范表述是雾霾,指雾与霾交织的污染天气现象。两者的核心区别在于:

建议在科学表述中使用“雾霾”一词,避免混淆。

别人正在浏览...

阿谤八镇备洒扫蚕头燕尾参一察辩柴市倘佯巢居子陈祈吃劳保齿龈愁黯触千捣万带湖耽乐大暑隄堰钝劣佛陇干才高弦高消费公民权挂鞋锢露国内外恒品画蜡讲肆甲子急周各支控扼空国略陈猎手六家露筋祠马记毛席腼汗末日审判目眩头昏男生挠挑撚枝凝待鹏蜩皮屑前功尽弃潜移默化樵树齐姜檾麻琼玉圣图升屋腿勤详妥熙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