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大暑的意思、大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大暑的解释

[Great heat] 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7月23日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这时候最热

详细解释

(1).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农历六月中,阳历七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一般为我国气候最热的时候。《逸周书·周月》:“夏三月中气:小满,夏至,大暑。”

(2).极热,酷暑。《山海经·大荒西经》:“ 寿麻 正立无景,疾呼无响。爰有大暑,不可以往。” 郭璞 注:“言热炙杀6*人也。”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六:“时暑中,公执一叶素扇,偶写‘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大暑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指太阳到达黄经120°时的天文现象,通常出现在公历7月22日至24日之间。其名称源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六月中,暑,热也,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表明此时气温达到全年最高峰。

从气候特征看,大暑期间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三伏天”,呈现高温、高湿、多雨的特点。华南地区多雷雨,长江流域则易出现伏旱现象。古籍《管子》记载“大暑至,万物荣华”,印证了此时农作物进入快速生长期的物候规律。

民俗方面,民间素有“饮伏茶”“晒伏姜”等习俗,福建莆田地区保留着“过大暑”吃荔枝、羊肉的养生传统。农谚“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箩”反映了此时抢收早稻、抢插晚稻的农事节奏。

网络扩展解释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以下从多个方面详细解释其含义:

1. 基本定义与时间
大暑在每年公历7月22日-24日交节,太阳到达黄经120°()。名称中的“暑”意为炎热,“大”表示极致,因此大暑指一年中最炎热的阶段。此时正值“三伏天”的中伏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高温、高湿的酷暑期()。

2. 气候特征
大暑以高温酷热、雷暴台风频繁为典型特征()。此时阳光猛烈,“湿热交蒸”达到顶点,多地最高气温超过35℃。南方常伴随强降雨和台风,北方则进入雨季(如华北、东北),而西北地区因干旱少雨成为全国最干燥区域()。

3. 物候与三候
古人将大暑分为三候:

4. 农事与习俗
此时农作物(如水稻、棉花)生长最快,需加强灌溉和病虫害防治()。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习俗,旨在祛湿驱寒()。养生方面,建议通过清淡饮食、适当午睡等方式应对暑热()。

5. 文化意义
作为夏季最后一个节气,大暑承载着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也提醒人们顺应天时调整生活节奏。其命名与气候特征体现了古代农耕社会“观天象、定农时”的智慧()。

注:更详细内容可查看搜狗百科、人民网等来源网页。

别人正在浏览...

罢需贲华舱位擦掌磨拳秤钩车战蹴毱石谷丹极德懋蕃植风布奉敬告俘瓜分果霜故秩翰长宦情焦化鸡蛋里挑骨头机世决波騟峻激句欘课工刻珉阔略括马蜡灯蜡月连境厘孳埋没人才昧色免赐幕士盘坳皮软前人失脚,后人把滑谯橹起令随合轻婉钦明上调上上莎衣爽目顺指丝粟唐帽谈诉跳梁铁岭脱尖罋罂卧位咸阳火消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