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书·王猛传》:“﹝ 王猛 ﹞少贫贱,以鬻畚为业,尝货畚於 洛阳 ,乃有一人贵买其畚,而云无直,自言家去此无远,可随我取直。 猛 利其贵而从之,行不觉远,忽至深山,见一父老……有一人引 猛 进拜之,父老曰:‘ 王公 何缘拜也!’乃十倍偿畚直,遣人送之。 猛 既出,顾视,乃 嵩高山 也。”后因以“卖畚”为典实。 唐 李白 《留别王司马嵩》诗:“呼鹰过 上蔡 ,卖畚向 嵩岑 。”
"卖畚"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通过以下三个层面解析:
一、字面释义 "畚"指用竹篾或草绳编织的盛物器具,"卖畚"即贩卖畚箕的营生。该词最早见于《晋书·王猛传》,记载前秦丞相王猛年少时家境贫寒,曾以贩卖畚箕为业。
二、典故内涵 据记载,王猛在洛阳卖畚时遇神秘买主,随其入深山得异人厚待,获十倍酬金。这一奇遇暗喻寒门贤士的非凡潜质,后以"卖畚"象征:
三、文学运用 该典故常见于诗词歌赋,如元代诗人萨都剌《醉歌行》中"王猛卖畚入市门,刘毅碾煤为生计",通过对比手法凸显贤士的寒微出身与非凡成就。现代多用于表达对人才成长历程的隐喻性描述。
需注意该词属于文言色彩较浓的典故词汇,日常口语中较少使用,多出现于文学创作或历史评述场景。
《卖畚》是一个成语,意指以卑劣的手段谋取不义之财,诈骗他人。也可以形容借助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
《卖畚》的部首是⼩(⼥字旁),部首笔画数为3。
《卖畚》成语最早出自《文心雕龙·唐百花谱》:“杜意云:‘……卖畚一受,一破卖一分,贫薪如是,日无微薄之验,又委質于長方貧妓,不知何處為人工乎?’”
在繁体字中,《卖畚》成语的写法为《賣犇》。
在古代的汉字中,《卖畚》成语的写法有所变化。其中,畚字可以写作傧、甂、贲。
1. 他用虚假承诺卖畚,骗了很多人的钱财。
2. 那名商人用卖畚的手法,不断敛财,最终终身受罚。
1. 卖弄:指故意显示自己的长处,而使人觉得不自然。
2. 卖命:指为了谋求生活或压迫下,不计较个人安危,全力以赴。
3. 卖国:指出卖国家或民族的利益,背叛国家。
近义词包括:欺诈、诈骗、骗取。
反义词包括:正直、诚实、守信。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