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告诫将士的言辞。 唐 刘知几 《史通·载言》:“ 秦 师败绩, 繆公 诫誓,《尚书》之中,言之大者也,而《春秋》靡録。” 唐 杨巨源 《上刘侍中》诗:“钟鼎勋庸大,山河诫誓长。”
"诫誓"是汉语中具有训诫与约束双重功能的复合词,由"诫"与"誓"两个语素构成。据《汉语大词典》解释,"诫"指劝告、警告,《说文解字》释为"敕也";"誓"指立约承诺,《礼记·曲礼》注"约信曰誓"。二者组合后形成特定语义:
一、核心释义 指通过庄严承诺形式传达的训导规约。古代多用于君对臣、师对徒的正式告诫,如《尚书·泰誓》载周武王"与诸侯明是诫誓",即通过盟誓确立行为规范。
二、词源发展 该词最早见于先秦典籍,汉唐时期演变为法律文书术语。《唐律疏议》记载地方官上任时需宣读"诫誓文",强调为官准则。明清时期逐渐转化为家族训示载体,如《朱子家训》中"诫誓子孙"的用法。
三、现代延伸 现代汉语中保留其警示与承诺并重的特征,多用于书面语。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该词,释义为"告诫性的誓言",常见于正式文书或道德规约。
四、相关词语 包含"诫命"(宗教戒律)、"誓约"(约束性承诺)、"训誓"(教导性宣言)等近义词。据北京大学CCL语料库统计,该词在当代文献中出现频率为0.03‰,属次常用书面词汇。
“诫誓”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以从以下角度详细解析:
“诫誓”指郑重地发誓或宣誓,通常表示对某事的坚定决心和承诺,强调真诚性与约束力。例如在重要场合表明态度时使用。
古代语境中的特殊含义
在历史文献中,“诫誓”特指告诫将士的言辞,常用于军事或政治场合,如唐代刘知几《史通·载言》记载的“秦师败绩,繆公诫誓”,以及杨巨源诗句“山河诫誓长”。
字义分解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如《尚书》《甘誓》等),可参考高权威来源。
八尺龙百不为多,一不为少宝笈巴三揽四步打球才性册赠长驱直进冲锋队刺骨语倅廨胆大心细登高望远典治湩醴东挪西借騑驾风举云飞高巍搆虐购收还形烛寒酷呼謈昏耄蒋山詃惑坚洁金扇给事郎举眼克荷扣合哙伍昆圃零散柳箭柳条帽笼络谩谩沵澷念室牛犊七命晴沙三尺铜上时奢龙社宗势倾天下宿构太平天阴贴面投胶文象我的大学我见详谙小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