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笔记小説的意思、笔记小説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笔记小説的解释

以人物为中心、具有情节结构的笔记体著作。 孙犁 《秀露集·关于纪昀的通信》:“《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成就很高的笔记小说。”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笔记小说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重要文体形式,兼具“笔记”的实录特性和“小说”的虚构叙事色彩。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阐释:

一、词典定义与文体特征 根据《汉语大词典》,“笔记”原指执笔记录,后引申为一种以随笔形式记录见闻、考辨或杂感的文体;“小说”在古代指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的琐闻轶事。二者结合形成的“笔记小说”,特指那些篇幅短小、形式自由,以简练文言记录奇闻异事、人物轶事、神鬼传说或考据杂谈的作品。其文体特征表现为:内容博杂但结构松散,叙事简括而少铺陈,风格质朴自然,常带有“残丛小语”的形态。

二、内容分类与题材取向 笔记小说内容涵盖两大主流:

  1. 志怪类:以《搜神记》(干宝)为代表,主要记载神鬼精怪、灾异梦兆等超自然现象,反映古人的宗教观念与民间信仰。
  2. 志人类:以《世说新语》(刘义庆)为典范,聚焦历史人物的言行片段、轶事趣闻,展现魏晋风度与士族生活,具有史料与文学双重价值。 此外亦包含考据辨证(如《梦溪笔谈》部分条目)、风物琐记(如《东京梦华录》)等旁支,内容包罗万象。

三、历史演变与文学地位 笔记小说肇始于魏晋南北朝(如《博物志》《幽明录》),发展于唐宋(如《酉阳杂俎》《夷坚志》),至清代形成创作高峰(如《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虽长期被视为“小道”,但其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志怪故事为唐宋传奇提供素材,志人笔法开创古典小说白描传统,部分作品更成为戏曲、话本的重要题材来源。现代学者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系统梳理其脉络,确立了其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奠基性地位。

四、学术价值与当代意义 作为古代社会生活的微观实录,笔记小说保存了大量民俗信仰、典章制度及语言变迁的一手资料,为历史学、社会学及语言学提供独特视角。其短小精悍的叙事模式与虚实相生的创作手法,亦被视为中国微型小说的雏形,对现当代文学创作仍有启示价值。


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笔记""小说"词条释义
  2. 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三联书店)第四章"笔记小说"
  3.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二至七篇论六朝志怪与志人小说

网络扩展解释

笔记小说是一种兼具“笔记”与“小说”特征的文学体裁,其核心特点及内涵可归纳如下:

一、定义与起源

笔记小说以短篇故事为主,融合散文式记叙与小说化叙事。它起源于魏晋时期,学界通常按鲁迅的观点分为“志人小说”(记录人物轶事)和“志怪小说”(记述神怪传说)两类。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早期志人小说的代表,而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则属志怪经典。

二、核心特征

  1. 形式灵活:篇幅短小,结构松散,兼具随笔的散文化表达与小说的故事性。
  2. 内容驳杂:涵盖天文地理、风俗民情、鬼怪传奇、学术考证等,具有“杂”与“散”的特点。
  3. 民间色彩浓厚:多取材民间传说、轶事掌故,如《聊斋志异》融合了丰富的民间文学元素。

三、代表作品

四、历史价值与影响

古代笔记小说现存约3000种,不仅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形式,也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民俗、社会史料。其简约的叙事风格对后世散文和小说的创作均有深远影响。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作品或不同朝代的演变,可参考《搜狗百科》或历史文献分类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芭篱豹蔚八帙惫坏飙迅不揪不採程君痴长持钧菗蒢储两打矾殚均登坛点数雕严帝门法诫语番守分别风铲附假高翰观花植物规矩镜交办节法洁慤锦工金冠技师老调重谈炼真麦尔登呢冥微木笼盆景缾锡清吹岐社杞梓如椽大笔生活方式深情故剑世次石几诗序瘦骨梭棱受知淑丽私姻他俩弹纠痛恶弯环象比祥斋效放小后生小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