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申明约令。 汉 应劭 《风俗通·怪神·城阳景王祠》:“今条下禁,申约吏民,为陈利害。”《晋书·艺术传·郭黁》:“ 黁 曰:‘若郡内二月十五日失囚者,东军当至, 凉 祚必终。’ 凝 乃申约属县。”《宋史·韩琦传》:“又移檄申约,苟违节度,虽有功,亦斩。”
(2).重申缔盟。《新唐书·南蛮传中·南诏下》:“蛮次 新津 , 耽 復遣副 谭奉祀 好言申约,蛮留之。”
关于“申约”一词的详细解释,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信息如下:
申明约令
指通过官方或正式渠道发布并强调约束性规定。该用法最早见于汉代文献,如《风俗通·怪神·城阳景王祠》提到“申约吏民,为陈利害”()。在《晋书》《宋史》中也有类似记载,用于描述官方对法规的强调()。
重申缔盟
表示重新确认或巩固已有的盟约关系,多见于古代外交或军事场景。例如《新唐书》中记载南诏与唐朝的外交互动时用到“申约”()。
若需引用该词,建议优先参考《晋书》《宋史》等史籍中的原始用例,或权威词典如汉典的解释()。现代引申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申约是一个汉字词语,常用于现代汉语中。它主要有以下几个意思:
1. 提出申请并达成合约:指人们通过书面方式提出要求或意向,并最终与对方达成合约、协议等。
2. 申请订约或加入组织:指个人或单位申请订约或加入某个组织,以便获得相应的权益或地位。
3. 对某事表示合意或支持:指就某件事情表示认可、同意或支持。例如,某个项目申约人员众多,意味着此项目备受欢迎。
申约是由两个部首组成:申部和约部。
申部的五笔笔画数为5,代表动词义项部首。
约部的五笔笔画数为7,代表合同、约定的意义。
申约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中的活动。申源于古代的“蝉”字,意为发出声音,引申为表达、表示;约则来源于“纟”和“勺”字,纟代表约定的红线,勺则代表团圆饭食,引申为约束、约定。
在繁体中,申约的写法与简体一致。
在古代汉字中,申约的写法有所不同。例如,申可以写作產、申、疹等,约则可以写作約、矺等。这些不同的写法也反映了字形的演变和书写规范的变化。
1. 我们需要找到一位申约的律师来起草合同。
2. 他们已经申约参加了国际会议。
3. 老师和学生之间有明确的申约关系。
组词:申请、申办、约定、订约
近义词:订约、签约
反义词:解约、退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