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钝眊的意思、钝眊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钝眊的解释

谓精力衰颓,眼睛昏花。 宋 苏轼 《教战守策》:“其刚心勇气,消耗钝眊,痿蹶而不復振。”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钝眊(dùn mào)是汉语中一个形容人因年老而感官功能衰退的复合词,现多用于书面语或学术语境。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 字义构成与基本释义

    “钝”指迟钝、不灵敏,“眊”指眼睛昏花、视物不清。二字组合后,形容人年老后视力模糊、思维迟钝的状态,强调因衰老导致的感官与认知能力下降。《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为“谓年老而视力衰弱”,而《辞源》进一步指出其引申义为“老迈昏聩”。

  2. 古典文献溯源

    该词最早见于《汉书·刑法志》:“长老至今以为痛……虽恺悌君子,犹不能无怨,况钝眊乎?”。此处以“钝眊”代指衰老之人,暗示其因生理衰退难以承受严苛律法。宋代苏轼《教战守策》亦用此词:“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栗;闻盗贼之名,则掩耳而不愿听。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此不亦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欤?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见四方之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而钝眊懦钝,习于安逸。”,批判安逸环境下民众(包括士大夫)因长期疏于战备而如老人般反应迟钝。

  3. 词义演变与文化内涵

    从具体生理衰退(视力、行动)扩展至泛指精神层面的昏聩与反应迟缓。王力《古代汉语》指出:“钝眊”在古文中常与“衰颓”“懦弱”等词并用,暗含对因衰老或懈怠丧失敏锐性的批判。这一用法凸显传统文化中对“老而不衰”精神状态的推崇。

  4. 现代使用与权威界定

    现代汉语中,“钝眊”属罕用书面语,但权威工具书仍明确收录其释义。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标注为“〈书〉”,释义为“年老而视力衰弱,反应迟钝”,延续了其古典语义的核心特征。


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网络版)https://www.hanyudacidian.cn/
  2. 《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
  3. 《汉书·刑法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4. 苏轼《教战守策》,载《苏轼文集》,中华书局
  5.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6.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钝眊”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1. 基本词义
    指精力衰颓、眼睛昏花的状态,常用来形容人因年老或长期懈怠而导致的身体与精神双重衰退。例如苏轼在《教战守策》中写道:“其刚心勇气,消耗钝眊,痿蹶而不復振”,此处“钝眊”即指意志和体能的消磨殆尽。

  2. 构词与读音

    • 拼音:dùn mào(钝为第四声,眊为第四声)
    • 结构:均为左右结构汉字,偏旁分别为“钅”和“目”。
  3. 语境与用法
    该词多用于古文或书面语,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其核心含义包含两方面:

    • 生理层面:视力模糊、反应迟钝(如“眊”本义为目不明);
    • 精神层面:勇气消退、意志萎靡(如苏轼描述百姓因缺乏训练而丧失斗志)。
  4. 扩展理解
    从苏轼原文的批判性语境可知,“钝眊”不仅指个体衰老,更暗喻社会群体因长期安逸导致的整体颓废,强调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提示:若需深入探究该词在古文中的具体应用,建议查阅《教战守策》原文及相关权威注释。

别人正在浏览...

暗庸白邓邓谤言半袜表面化不胜杯杓不自喜财禄踩田襜裙城防军创钜痛深道远日暮董振樊梨花郜大鼎告知搁案刮除桂圃过桥抽板和睦相处核子金甃灸草砍一枝损百株滥言粮子楼帐梦泽蔑睨名标青史内紧外松篇牍骞崩桥直妻儿晴朗青李书七佐取给羣类染滥任算神厂声纽誓海盟山实收姝惠四游俗网宿债恬酒田坑石踢踢碰碰违义塕然无相无作侠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