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袴褶的意思、袴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袴褶的解释

服装名。上穿褶,下着裤,外不加裘裳,故称。名起於 汉 末,始为骑服。盛行於 南北朝 ,亦用作常服、朝服。 唐 末渐废。《三国志·吴志·吕范传》“迁都督”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 范 出,更释褠,著袴褶,执鞭,诣閤下启事,自称领都督。”《晋书·杨济传》:“ 济 有才艺,尝从 武帝 校猎 北芒 下,与侍中 王济 俱著布袴褶,骑马执角弓在輦前。” 宋 陆游 《闻虏乱有感》诗:“儒冠忽忽垂五十,急装何由穿袴褶。”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二·记观杜氏书画》:“画中有伟丈夫,设皋比亭中,亭下壮士林立,挟弓矢,衣袴褶,顾盼自雄。”参阅 王国维 《观堂集林·胡服考》、 周锡保 《中国古代服饰史》第六章第一节。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袴褶(kù zhě),是中国古代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服饰形制,由短上衣(褶)和合裆裤(袴)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及特点如下:

  1. 基本定义与形制

    • 袴 (kù):指合裆裤,区别于汉代以前中原流行的开裆裤(胫衣)。这种裤子便于骑乘和活动。
    • 褶 (zhě / xí):指一种长度及膝或稍过膝的短上衣,通常为交领(也有盘领)、窄袖,腰间束带。其形制类似“襦”但通常比襦短,更便于行动。
    • 组合:“袴褶”即指上身穿着“褶”,下身穿着“袴”的整套服装。其特点是上下分离、紧身窄袖、束腰,整体设计注重实用性和灵活性。
  2. 起源与历史演变

    • 北方游牧民族起源:袴褶的源头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的“胡服”。其合裆裤的设计适应骑马射箭的需要。
    •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为增强军事实力,推行“胡服骑射”改革(约公元前307年),将包括袴褶在内的胡服元素引入中原军队,这是其在华夏地区推广的重要起点。
    • 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普及:汉代时,袴褶作为军服和便于活动的常服逐渐流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民族大融合和战争频繁,袴褶因其便利性,不仅成为军队的标准装备,也广泛进入士庶百姓的日常生活,甚至成为帝王贵族的常服和礼服(如单衣、袴褶的搭配) 。
    • 隋唐沿用与演变:隋唐时期,袴褶制度得以延续,尤其在军事仪卫和宫廷侍从的服装中常见,其具体形制和穿着礼仪在《新唐书》、《旧唐书》等典籍中有详细记载。唐代的袴褶在材质、颜色、纹饰上更为丰富。
  3. 材质与穿着场合

    • 材质多样:袴褶的材质因穿着者身份和季节而异,平民多用布、麻,贵族则可用丝织品、毛皮,甚至锦缎制作,并可能加以刺绣或装饰 。
    • 主要场合:
      • 军事活动:是其最核心的应用场景,方便骑射和作战。
      • 日常劳作与出行:因其行动便利,成为平民和需要活动之人的常服。
      • 宫廷与礼仪场合:在特定时期(尤其是南北朝至唐),经过美化的袴褶也作为近侍、仪卫的制服,甚至在某些礼仪场合穿着。
  4. 文化意义

    • 实用性的典范:袴褶代表了中国古代服饰史上一次重要的功能性变革,体现了服饰设计对实际活动需求(尤其是军事需求)的响应。
    • 民族融合的象征:其从胡服到被广泛接受为华夏服饰一部分的过程,是历史上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交流融合的生动体现。
    • 突破传统礼制:袴褶(尤其是合裆裤)在中原的流行,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早期华夏服饰(如深衣制)重礼仪、轻活动的传统束缚。

权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袴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服饰形制,主要流行于汉末至南北朝时期,其演变过程和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以下从多个维度综合解释:

1.基本定义与形制

袴褶由「袴」(裤)和「褶」(上衣)组成,属于上衣下裤的组合。上衣为短款,长度不过膝,通常为圆领、对襟或左衽,窄袖紧身;下袴类似阔腿裤,部分款式需用带子绑住裤脚(称“缚袴”),便于活动。这种形制与传统的深衣、袍服形成鲜明对比。

2.起源与演变

3.材质与阶级差异

材质多样,普通士兵多用布帛,贵族则使用织锦、刺绣或兽皮。例如敦煌壁画中的袴褶以缣帛、织锦为主,游牧地区则常见皮革材质。

4.文化意义

袴褶的普及反映了南北朝时期社会实用主义倾向和民族融合。其突破“上衣下裳”礼制,成为胡汉文化交融的典型例证。敦煌地区因多民族聚居,袴褶更是日常普遍着装。


提示:如需更具体的图像参考,可查阅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壁画(西魏时期)中的袴褶形象。

别人正在浏览...

按语白鬼边卫避坑落井蟾宫折桂忏舌茶汤壶车贷垂青刺手叨滥丁冬二十六史肺腑覆议隔壁个旧市共养海鳞合子胡部溷人监故寂然九皋处士几许铿响空帛两清睦剧涅手拟盐泡货朋曹颇梨蒨蔚请外七十二地煞弃物全身远祸趋近人质热水戎籍生荒勝算世度十二兽蝨蛊石局诗人实致首秋税种束脩梯桄同壤惟思无敌衔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