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装名。上穿褶,下着裤,外不加裘裳,故称。名起於 汉 末,始为骑服。盛行於 南北朝 ,亦用作常服、朝服。 唐 末渐废。《三国志·吴志·吕范传》“迁都督”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 范 出,更释褠,著袴褶,执鞭,诣閤下启事,自称领都督。”《晋书·杨济传》:“ 济 有才艺,尝从 武帝 校猎 北芒 下,与侍中 王济 俱著布袴褶,骑马执角弓在輦前。” 宋 陆游 《闻虏乱有感》诗:“儒冠忽忽垂五十,急装何由穿袴褶。”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二·记观杜氏书画》:“画中有伟丈夫,设皋比亭中,亭下壮士林立,挟弓矢,衣袴褶,顾盼自雄。”参阅 王国维 《观堂集林·胡服考》、 周锡保 《中国古代服饰史》第六章第一节。
袴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服饰形制,主要流行于汉末至南北朝时期,其演变过程和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以下从多个维度综合解释:
袴褶由「袴」(裤)和「褶」(上衣)组成,属于上衣下裤的组合。上衣为短款,长度不过膝,通常为圆领、对襟或左衽,窄袖紧身;下袴类似阔腿裤,部分款式需用带子绑住裤脚(称“缚袴”),便于活动。这种形制与传统的深衣、袍服形成鲜明对比。
材质多样,普通士兵多用布帛,贵族则使用织锦、刺绣或兽皮。例如敦煌壁画中的袴褶以缣帛、织锦为主,游牧地区则常见皮革材质。
袴褶的普及反映了南北朝时期社会实用主义倾向和民族融合。其突破“上衣下裳”礼制,成为胡汉文化交融的典型例证。敦煌地区因多民族聚居,袴褶更是日常普遍着装。
提示:如需更具体的图像参考,可查阅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壁画(西魏时期)中的袴褶形象。
袴褶是一个中文词语,原意为裤子的褶皱。这个词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服饰。在古代,人们穿着对男性来说是常见的宽松、长及地面的裤子。而袴褶则指的是由于裤子的宽松而在穿戴过程中形成的褶皱。
袴褶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衣部和虍部。在拆分成笔画时,袴褶共有14笔。
袴褶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袴褶」。
古代的汉字写法有所不同,袴褶的古代写法为「袴裣」。
他穿着一条袴褶宽松的长裤,在街上悠然自得地散步。
袴褶可以组成一些其他词语,例如袴褶图案、袴褶裙等。
袴褶的近义词可以是褶皱、皱褶等;而反义词可以是平整、光滑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