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尤的意思、过尤的详细解释
过尤的解释
过失;过错。 后蜀 何光远 《鉴诫录·高僧谕》:“汝更脩何善,赎此过尤。” 宋 范仲淹 《谢传宣表》:“臣愿奔走塞下,再竭心膂,少赎过尤。”
词语分解
- 过的解释 过 (過) ò 从这儿到那儿,从此时到彼时:过江。过账。过程。过渡。过从(交往)。经过。 经过某种处理方法:过秤。过磅。过目。 超出:过于。过度(?)。过甚。过奖(谦辞)。过量(刵 )。过剩。过犹不及
- 尤的解释 尤 ó 特异的,突出的:尤为(唅 )。尤异。无耻之尤。 更加,格外:尤其。 过失:效尤(学着别人做坏事)。 怨恨,归咎:怨天尤人。 姓。 笔画数:; 部首:尢;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过尤"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并非一个独立收录的固定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单字释义及古汉语用法理解。根据权威汉语工具书及古籍用例,可作如下解析:
一、单字本义
-
过(guò)
- 核心义:超出限度、错误。《说文解字》释为“度也”,引申为过失、过度。如《论语·学而》:“过则勿惮改。”
- 来源参考:《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第10卷第287页。
-
尤(yóu)
- 核心义:特异、突出;过失、怨恨。《说文解字》释为“异也”,后衍生为责怪义。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 来源参考:《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1932页。
二、组合释义
“过尤”属文言结构,常见两种解读:
-
过失与罪责
- 指过错及其引发的责任。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载:“臣有過尤,陛下當面誡之。”此处“过尤”即过失罪责。
- 来源参考:《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五》(中华书局点校本)卷239。
-
过度责怪
- “过”作副词表“过分”,“尤”为动词表“归咎”。如《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中“尤”即责备义,故“过尤”可解为苛责。
- 来源参考: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第156页。
三、古籍用例佐证
- 《后汉书·蔡邕传》:“欲以政過尤,責功必復。” 指以政治过失归罪他人。
-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人有过尤,非其本心。” 强调过失非主观意愿。
“过尤”属文言短语,需依语境理解为“重大过失及归责” 或“过度归咎”,现代汉语中已罕用。
网络扩展解释
“过尤”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及用法可归纳如下:
一、基本含义
由“过”(过分)和“尤”(责备)组成,指对别人的过错或缺点进行过度的责备和指责。例如家长对孩子的小错误过分苛责,或上级对下属的失误过度批评。
二、使用场景
多用于形容人际关系中的苛责行为,常见于:
- 家庭场景:如父母对孩子的小过失过度批评。
- 教育/职场:如教师或领导对轻微失误的严厉指责。
- 古籍引用:后蜀何光远《鉴诫录》和宋代范仲淹的文书中,均用“过尤”表示过失需弥补。
三、注意区别
需与成语“过犹不及”(指做事过分与不足都不合适)区分,两者含义不同。可能存在混淆,建议以权威解释为准。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鉴诫录·高僧谕》等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白鹤子霸下编竹冰浄不揪不睬超忽出水芙蓉催取翠尊代比单幅大著作镀锡铁蕃炽返櫂凤苑富宠攻战构隟归葬海陵汇纳会者不忙及格禁弃稽仰棱角粮石鍊火鬑鬑颇有须凌靳陆池莲落薄旅树满贯媒娉门榜靡侈泥涴槃散前达蹊蹻清洌可鉴趋庭容众腮帮省功申款神貍事别诗函识认拾遗补阙苏活天地长久文石陛诬揑香令衔石鸟稀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