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导驺的意思、导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导驺的解释

导骑。《梁书·张绾传》:“及百司就列,兄弟导騶,分趋两陛,前代未有也。”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壶史》:“有顷,导騶五六,悉平幘朱衣,辟曰:真人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导驺(dǎo zōu)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古代词汇,特指古代官员出行时在前方开道引路的骑从或仪仗人员。其含义可从字源与历史文献两个层面解析:


一、字义解析

  1. 导(dǎo)

    本义为“指引”“带领”,《说文解字》释:“导,引也。”引申为引导、开路之意。在仪仗制度中,指为贵人车驾开辟道路的行为。

  2. 驺(zōu)

    原指养马官或骑从,《周礼·夏官》载:“驺,养马者。”后演变为贵族出行时的侍从骑士,如“驺骑”“驺卒”均指护卫队伍。

    合义:“导驺”即由骑从担任的前导人员,负责清道、护卫及彰显威仪。


二、历史文献中的用例

该词多见于南北朝至唐代的史书与典章:

此类记载表明,“导驺”是古代礼制中彰显身份的重要仪仗角色,多用于高官或贵族车驾前。


三、文化内涵

导驺制度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秩序与礼法观念:

  1. 功能性:保障要员出行安全,肃清道路。
  2. 象征性:通过仪仗规模昭示地位,如《通典》载“三品导驺四员,五品二员”,数量与官职严格对应。

    随着明清仪仗简化,该职逐渐并入“护军”“前导”等泛称,词汇亦趋于消亡。


参考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导驺”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历史文献及字义分解如下:

基本释义

文献例证

  1. 《梁书·张绾传》记载:“及百司就列,兄弟导騶,分趋两陛,前代未有也。”此处“导驺”指官员上朝时由骑从引导的仪仗队列。
  2.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壶史》提到:“有顷,导騶五六,悉平幘朱衣,辟曰:真人至。”描述宗教或重要人物出场时的仪仗场景。

相关拓展

若需进一步考证具体用法,建议参考《汉语大词典》或专业古籍语料库。

别人正在浏览...

白角扇布色程位陈乞斥退丑名存神大封单帮稻舍大司马堤山短局促对越腹地冈隒干敏高山景行宫绦规创诡趣果蔬鹤开横标见得将带缣衣截击节落济济师师径直蜡绢画老爷爷连载灵应轮廻罗勒率陋媚行末庭默赞南禅寺拿主意农本疲懒迁爵铅桶圈留柔竿砂浆嬗更神宅诗禅外力枉墨矫绳相靡湘神限管小鸟小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