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瑱紞的意思、瑱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瑱紞的解释

古代冠冕上悬系塞耳玉的带子。《诗·齐风·著》“充耳以素乎而” 汉 郑玄 笺:“我视君子则以素为充耳,谓所以县瑱者,或名为紞,织之,人君五色,臣则三色而已,此言素者,目所先见而云。” 唐 李商隐 《祭韩氏老姑文》:“冕紘瑱紞,山蕨涧苹。”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瑱紞是古代中国礼制中与冠冕相配的重要玉饰部件,特指悬挂瑱玉的丝带或丝绳。其具体含义需拆解单字并结合典籍记载理解:


一、单字释义

  1. 瑱(tiàn)

    指垂于冠冕两侧用以塞耳的玉饰。《说文解字》释:“瑱,以玉充耳也。”其形制多为圆柱形或菱形,象征身份尊贵与礼仪规范。

    来源:《说文解字·玉部》

  2. 紞(dǎn)

    原指冠冕上悬垂瑱玉的彩色丝带。《仪礼·士冠礼》郑玄注:“紞,缨之饰也,以组为之。”引申为系玉的丝绳。

    来源:《仪礼注疏》


二、组合词义

瑱紞即系挂瑱玉的丝带,是周代冕服制度的组成部分。其功能兼具礼仪性与实用性:


三、考古与文献互证

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西周玉瑱(如M2001墓组玉佩),佐证了瑱紞的实际形态:玉瑱顶端有穿孔,可系丝带悬挂于冠冕。这一形制与《释名·释首饰》“瑱,镇也。悬当耳旁,不欲使人妄听”的记载相符。

来源: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虢国墓》


四、文化内涵

瑱紞承载“非礼勿听”的儒家伦理。《白虎通义·绋冕》强调:“瑱紞塞耳,示不听谗也”,以玉饰约束言行,彰显君子德行。

来源:《白虎通义疏证》

瑱紞是周代礼冠中悬瑱玉的丝带,为贵族身份与礼制秩序的物化象征,其设计融合了伦理教化与等级规范,是研究古代服饰制度与礼乐文化的重要载体。

网络扩展解释

“瑱紞”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如下:

  1. 拼音与结构
    拼音为“rǎnɡ dǎn”(注:根据常规汉字读音,“瑱”通常读作“tiàn”,此处可能存在标注差异)。该词由“瑱”和“紞”二字组成,分别指代冠冕上的玉饰和悬挂玉饰的丝带。

  2. 字义分解

    • 瑱(tiàn):古代贵族冠冕两侧垂挂的玉制饰物,用于塞耳,象征身份尊贵,又称“充耳”。《诗经》中即有“玉之瑱也”的记载。
    • 紞(dǎn):丝线编织的带子,用于固定瑱玉,使其垂于耳侧。
  3. 整体含义
    合称“瑱紞”,特指古代冠冕上连接瑱玉的丝带,兼具实用与礼仪功能,常见于周代至汉代的服饰制度中。

  4. 文化背景
    这一配饰体现了古代礼制中对视听言动的规范,如《礼记》提及“充耳琇莹”,寓意“非礼勿听”,通过瑱紞的佩戴提醒人们谨言慎行。

若需进一步考证具体文献用例或形制演变,可参考《周礼·夏官》或汉代《释名·释首饰》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黯黮白丁香棒老二班禄八颂必需不死不活才思茶褐色雠尅刍论催归大饽饽玳检钓采渎货敦质法国伏流高栖亘历宫体公有制呵壁问天横迸横翠和宜黄蕤践藉敬重酒浸头鹫羽濬谷老成炼达略同辽东丁藜火利觜力作鸣泉翩翩公子僻涂婆儿气秦姬曲起首弱枝枣申治身自收敛鼠辈书剑速途条籍倜然头功投井下石吞噬窝家无穷大销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