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假以辞色的意思、假以辞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假以辞色的解释

假:给;辞:言辞;色:神色。指好言好语、和颜悦色地对待。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假以辞色”是一个汉语成语,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解释如下:

一、含义与结构
“假”指给予,“辞”指言辞,“色”指神色。合起来表示用好言好语、和颜悦色的态度对待他人,常用于描述对原本疏远或严厉的对象表现出友善。

二、出处与演变

  1. 宋代起源:最早见于陈亮《与章德茂侍郎书》:“门下岂亦以此假之辞色哉?”
  2. 明代用例:归有光《沈贞甫墓志铭》中强调“非其人未尝假以辞色”,体现对特定对象的慎重态度。
  3. 清代扩展: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用例句“假以辞色,逐细盘问”,展示其在人际交往中的实际应用。

三、用法与例句

四、近义词与辨析
近义词为“假人辞色”,但使用频率较低。需注意该成语强调通过语言和神态主动示好,与单纯“和蔼”有所区别。

若需更多例句或古文解析,可参考《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文献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假以辞色》是什么意思

《假以辞色》是一个成语,意思是通过虚假的言辞和外貌来掩盖真实的本质或意图。它通常形容人表面上看起来美好、诚实,但实际上却隐藏着不可信任的目的或意图。

拆分部首和笔画

《假以辞色》这个成语的部首是“言”和“辶”,其中“言”表示与语言相关,“辶”表示与行走相关。根据拆分部首和偏旁可以确定该字的笔画为11画。

来源

《假以辞色》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南山》中的一首古诗中:“假人以言,辞色以色。”在古代汉语中,用“辞色”来形容人用言辞和外貌来掩盖真实本质的做法。

繁体

《假以辞色》的繁体字是「假以辭色」。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代汉字在形状和结构上与现代汉字有所不同。《假以辞色》在古代汉字写法中的形状可能会有些变化,但整体的意思和用法并无差异。

例句

他经常使用华丽的辞藻和动人的表情来迷惑别人,完全是在假以辞色。

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组词:以假乱真、假公济私、辞令之饰、辞章之色、色厉内荏。

近义词:以言为序、言辞华美、辞章煌煌、辞藻华美。

反义词:言行一致、真心实意、实诚相待、真诚待人。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