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教化培育,使人成材。《后汉书·党锢传序》:“是以圣人导人理性,裁抑宕佚,慎其所与,节其所偏,虽情品万区,质文异数,至於陶物振俗,其道一也。” 李贤 注:“陶,谓陶冶以成之。《管子》曰:‘夫法之制人,犹陶之於埴,冶之於金也。’”
“陶物”一词在不同语境下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权威资料进行辨析:
教化培育的核心含义(主流解释) 根据《后汉书·党锢传序》记载,该词原指通过教育感化使人成才,类似陶匠塑造黏土的过程。如“陶物振俗”即指通过教化改良社会风气,这种用法在古代文献中较为常见。
陶瓷制品的引申义(较少使用) 部分现代词典提到该词可指代陶器,但此释义在古代文献中未见明确佐证。可能源于“陶”字本身具有的制陶含义,但需注意这种用法并非主流。
辨析建议:在古文阅读中遇到该词时,首先考虑教化培育的释义,若语境涉及器物制作,再参考陶瓷制品的解释。查证时可优先参考《后汉书》注本等古籍注疏。
陶物是指由陶土烧制而成的器物,是古代人们生活中常见的日常用品。陶物在中国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制陶技术之一。
陶物的拆分部首是阜(fù),它是“邑”字左右两边的部分,表示土地、建筑。陶物的总笔画数为10。
陶物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据考古学研究,陶器开始出现的时间约在公元前9000年左右,最早的陶器是手工捏制而成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制陶技术逐渐进步,出现了轮盘制陶和胎模制陶等先进的工艺,使得陶器的质量和形态得以提高。
陶物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陶物」,保留了原词的意思和形态。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陶物用的是古文的形式,字形相对简单。具体而言,陶的字形为「从阜从匕」,物的字形为「勿」,组合起来即为「陶物」。
1. 他收集了许多古代陶物,展示了中国古代制陶的精髓。
2. 这个陶物展览会吸引了很多陶瓷艺术爱好者前来参观。
制陶、陶瓷、瓷器、烧制、胎模、轮盘、捏制
陶瓷、瓷器
金属制品、塑料制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