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质;典押。《旧唐书·宪宗纪下》:“应赐王公、公主、百官等庄宅、碾磑、店铺、车坊、园林等,一任贴典货卖,其所缘税役,便令府县收管。”
“贴典”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现代使用频率较低,主要含义如下:
贴典(tiē diǎn)指典质、典押,即用财物作为抵押换取现金的行为。该词常见于历史文献,如《旧唐书·宪宗纪下》记载:“一任贴典货卖,其所缘税役,便令府县收管”()。
“贴”的含义:
“典”的含义:
该词多用于古代社会经济活动中,例如唐代官方允许王公贵族将赐予的庄园、店铺等财产进行典押交易,并明确相关税役管理()。
现代汉语中“贴典”已罕用,但“典当”“抵押”等词仍保留类似含义。需注意该词属于文言词汇,日常交流或现代文本中建议使用更通用的表达。
贴典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用来形容文史知识广博、博学多才的人。这个词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某个领域内的学识渊博,充满了有关文化传统、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大量知识。
贴典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贝和典,其中贝作为典的部首。
贴典的笔画分别为12画。
“贴典”一词源自明代沈德潜所著的《醒世恒言》。在这本书中,贴典一词出现在第二则故事中,用来形容一个人学识渊博的特征。
在繁体字中,“贴典”可以写作“貼典”。
在古时候,汉字“贴典”的写法并未改变,仍然是由贝和典两个部首组成,没有显著的变化。
他并不只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有着丰富的知识,他是一个真正的贴典之人。
组词:博学多识、学富五车
近义词:贤达、博闻强记
反义词:无知、浅薄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