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违背准绳、准则。 南朝 梁 江淹 《尚书符》:“箕赋深敛,毒被南 郢 ;枉墨矫绳,害著西 荆 。” 胡之骥 注:“ 宋玉 《九辩》曰:‘背绳墨而改错。’ 王逸 注曰:‘违废圣典,背仁义也。’”
“枉墨矫绳”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wǎng mò jiǎo shéng(“矫”读第三声),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解释如下:
比喻违背准绳、准则。
出自南朝梁·江淹《尚书符》中的“箕赋深敛,毒被南郢;枉墨矫绳,害著西荆”。此句通过对比手法,批评了当时违背法度、损害民生的行为。
部分资料提到其隐含“不切实际、违背常理”的贬义,但核心仍围绕“偏离准则”展开,需结合语境判断具体情感色彩。
提示:若需进一步了解成语的典故或例句,可参考南朝文献或权威词典。
《枉墨矫绳》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用错误的方法修正或改进,也可以形容强行纠正他人的错误方法。
《枉墨矫绳》这个成语可以拆分为:“木”、“土”、“矛”、“糸”、“幺”、“竹”、“虍”。
其中,“木”、“土”、“幺”、“竹”分别是第一、四、七、八部首。
整个成语一共有15个笔画。
《枉墨矫绳》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公孙丑上》篇。文章中写道:“昔者晋国有孟尝君者,使一人而监管其宫室。其人日夜执干羽,坐于门户之间,曰:‘若有过,则用干羽矫之。’人有过,无不以干羽矫之。”意为孟尝君(战国时期晋国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派遣一个人来管理宫殿,这个人手持干鹰羽,坐在门户之间,说:“如果有人犯错,就用干鹰羽来纠正。”凡是有人犯错,都要通过干鹰羽来加以纠正。
《枉墨矫绳》的繁体字为《枉墨矯縄》。
在古时候,写《枉墨矫绳》这个成语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但总体来说,字形与现代基本一致,只是书写方式略有差异。
他的方法看似可行,却是在《枉墨矫绳》。
枉止、枉法、矫正、绳墨、墨绳
整顿、改进、修正、纠偏
确切、正确、精准、规范
焙茗册名驰奔痴傻弛纵触目伤心触恼螆蛦搭包达尔文学说丹童鼎图斗嘴短丧恶报恶客二丙反刍方府風軔逢掖改篡宫营跪起悔之晩矣剨剨辑定金篦刮目寖怠靳固就此倦烦浚濑礼拜天明诫木精拏兵匹驰千长弃旧迎新认购容容上齿升官图射杀岁荐台兵搯摩停伙屯紥吐万乌踆兔走雾叠武録鰕公鲜醒小任小有清虚之天晓谕械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