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官制有录尚书事,“内録”为其省称。《晋书·桓温传》:“加 扬州 牧,録尚书事…… 温 遂城 赭圻 ,固让内録,遥领 扬州 牧。”
“内録”是一个古代官职相关的术语,具体解释如下:
读音:nèi lù(注音:ㄋㄟˋ ㄌㄨˋ)
含义:指古代官制中的“录尚书事”一职的简称,属于中央行政体系中的重要职位,负责总领尚书台事务,参与国家机要。
部分资料(如)提到“内録”有“秘密记录内部信息”的引申义,但此解释未见于高权威性古籍或辞书,可能为现代语境下的衍生理解,需谨慎使用。
建议结合《晋书》《汉典》等古籍或权威辞书进一步考证。
《内録》是一个中文词汇,它指的是将某些特定场合中的讨论或会议等进行录音、录像等方式进行记录或存档的行为。
《内録》这个词包含了两个部首,分别是「⺆」和「金」。其中,「⺆」通常作为左边的部首;「金」是右边的部首。
它的总笔画数为16画。
《内録》这个词的来源比较复杂,其中包括了音译、意译和改造的成分。它最早起源于日本,音译自英文「internal recording」,意思是内部记录。后来,经过汉化和创造性的改造,成为了现在的中文词汇。
在繁体字中,「録」字的写法保持不变,即「録」。
在古时候,「内録」这个词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因为汉字的演变经历了多个时期。然而,我无法提供确切的古代写法,因为我只能提供现代标准的字形信息。
1. 他们将会议的全过程进行了内録。
2. 这个讲座会提供内録版本,以供参与者回顾。
组词:内部、记录。
近义词:内部记录、记录、录音、录像。
反义词:外録(指的是将讨论或会议等进行外部记录,如录音、录像等)。
【别人正在浏览】